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六零章(3 / 4)

>
老朱终于喊出了那句话:

"有什么办法,能和那无产阶级紧密联系在一起!小民,是不会乱搞的!"

大家对此保持了沉默。

大家既觉得,老朱在表演什么用刀子砍自己脑袋的戏剧;又觉得,谁说小民不会乱搞?搞得最大的,不就是面前这个小民吗?

【至于更底层的无产阶级。

是,朱元璋为了平衡官田赋税重、民田赋税轻的情况,想出了“全家给官田干活”的打工仔,可

以减免杂役的办法。

那种驿站里给人拉马车的驿夫就是典型杂役。古代人不但交皇粮,还得白白替皇帝打工,杂役往往比交钱还恼人。

他的这类思想还体现在规定富农的杂役重于贫农。

这看起来很好,问题是——百姓他们被历代皇帝各种名目的加税方式PUA了几千年了,信你个der!

一旦你们缺人干活了,不还是会盘剥我们劳动力吗?人民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

这种明初广泛给官田打工人减负的政策,到了嘉靖时代,就只有官田不是很多的县才能施行了。】

朱棣突然道: “其实之前也说过,这未来的人,更相信法律。觉得法律能够惩治官员。也就是,他们的信任,是维系在‘人和法’之间,而不是''人和人’之间。那么,任是官员怎么更换,法律不变,信任也就维持下来了。"

老朱摇头: "法也变!咱的祖宗之法,你们遵守了吗?"

"……唔,先前说,兔朝土地改革时给了他们信任,这种信任也让未来的政策都可以推行。其实这最开始的信任,也是需要约法三章的吧?”朱棣犹豫道: “所以,这种能让大多数人都一起认同的法律,才是有效的。"

老朱疑惑道:"啊?这怎么可能呢?便是一地的政策你们这些官员都得讨论许久,

如何能事事都让百姓一起认同,这么做,最后就是什么也干不成!"

郁新突然道: “人大代表!想是类似咱们把德高望重的耆老请来一般。”

"这……"朱元璋捂住额头,他又回忆起了就在不久前那几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乡间教谕了。朱棣道: “不切实际,但是把除了耆老以外的人都叫来问问他们的具体情况,看到些什么似乎是可行的。起码真的在地里干活的人比粮长的话可信,他们是不同阶级的人。"

【朱允蚊接手了他爷爷的成果后感觉,嗯——不行。

取消脏罚库,实际上就是在释放一种信号,我不会再像我爷爷一样肆意“打土豪”了。

类似的政策还有,宽刑狱、崇礼教,把原本具备“刑狱”司法权力的都察院改为御史府,使御史们重新只具备“纠贪财、举循良、匡政事,宣教化”的职能。

——我不会再随便籍没平民、发配为军了。再配合减免官田赋税,似乎一套组合拳打下去都相当的为国为民。】

朱元璋瞳孔地震: "为什么要改都察院?"他一转头,牢牢盯着朱允炆。朱允炆:缩缩脖子,为什么改,这上面,不是已经说明白了吗?

“宽刑狱是一回事,但你把十三道御史职责都变了的话,谁去复核当地刑罚合理不合理,难道你很相信地方主官自己能把所有案子处理的公正明白?"

解缙很勇的站了出来,他已经听的脑袋爆炸,但仍然准确抓住了自己想听的重点: “可是陛下,你把天下刑犯通过十三道御史全都集中到京城这件事,也不合理!根本处理不过来,往往会因为漫长的审讯时间,导致无罪之人在狱中白白死掉!"

朱元璋很恨: "……你等着吧,那后辈,只怕马上就要分析这个了!"说罢,他炯炯的目光看向光幕。后辈,现在就开始说这个吧!

然而,自然没有的。光幕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永远不会满足灵堂众人的直接心愿。

【只是, “民”是谁?

你如何确定减免的赋税,百姓就能交的少?

朱元璋在任期间,虽没有推出法令,但事实上多次减免苏松赋税,粮够了,便免了,或免一半。江南有重税之名,无重税之实。

洪武

4年,减免两者秋粮赋税时,户部特意提醒:公侯的地, “亦宜照例免徵”。岁禄别给之。大地主心里的小九九,户部们都知道,不可靠,和皇权一样不可信。

那江南那些其他官田承包商、粮长,就可信了吗?】

朱樉叹了口气,说: “我帮她说了吧,她眼中,皇权不可信,皇族大地主集团不可信,中小地主也不可信。江南豪族更不可信,全都不可信……"

大家:"……"是的。所有人都她排斥在信任之外。

朱棣: “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