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十月他们又在府城的逛了逛,去了两家粮种店,买了些这个时节还能种的粮食和菜种子。 以往这个时节没人买种子了,但是今年北迁的人多,各地的人陆陆续续的到来。粮种店里一直备着各种种子。 如今已经七月了,种稻谷这些已经来不及了,再晚些时候可以种冬小麦。但是这些良田荒着也可惜,还是要种些东西才好,不然只指望朝廷的那二两银子,日子怕是难过。 于是在粮种店买了一些菜籽。 这个时代的菜基本都是自家留种的多,除非朝廷想要推广哪些作物,会分发给各县,一些固定的税粮也是从衙门里领种子的。 他们已经免了粮税,种子自然不能免费领,只能自己买。 各家都买了一些种子,花了不少银子。一个个的一脸肉疼的回了崔小郎家。 第二天大家辞别了热情周到的崔小郎,马不停蹄的出城赶往北安县。 当天到了县城,又开始排队登记,领银子,和搭帐篷的用具。 是的,朝廷在北地各县根据当时登记在册的户数给配备了相应数量的搭帐篷的材料,一些长圆木和毛毡。 这些东西不是免费的,可以租用,也可以自己买。 租的话,三两银子的押金,每个月三百文钱,买的话三两银子三十二根圆木,长二十米宽三米的毛毡两卷。 十月他们看了下,毛毡不是特别厚,但是很结实,以后也能用上,盘算着买下来比较划算。可是她和三三两人能领四两银子,如果买帐篷的话,就要花掉三两银子。这……十月有些纠结,如果租的话,还得交押金。 十月忽然发现,自己还是穷啊,这买了帐篷立刻就捉襟见肘啦。自己身上就只有一两银子了,买了帐篷虽然一共还能剩下二两银子,但是到了这里,什么都要花钱,万一三三病了,看一次病都不够。 唐开泰他们兄妹四个,可以领九两银子,买下一个帐篷,还剩下六两,相比之下宽松不少。接下来这一年他们兄弟省吃俭用也能过活。唐开泰心里着实松了一口气。 见十月还在纠结,便上前和她说,“你和三三不要买帐篷了,先和我们住一起。以后盖了房子就好了。” 十月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能省一点是一点。之前都能和他们挤在一个窝棚里,现在住一个帐篷倒也没什么扭捏的。 四十米的毛毡大概可以围一个直径七八米的帐篷,换算成面积的话,大概有五十平米,隔出来两个房间一点问题没有。 她觉得这帐篷的三两银子花的值。 大家都买了帐篷,领了剩余的银子。帐篷等物件县衙会在第二日一并给送过去。 虽然还没有到进村子,但是到了北安县,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时候也有心思逛街看景了。 相比青山县,北安县要显得更穷,县衙门口的石狮子的底座都缺了一个角,用一块石头垫着。 尽管大家知道这是一个穷县,但是还是忍不住对自己的新生活生出向往来。 他们在县衙的主街上逛了一个来回,街边酒楼茶肆吃食摊子都有,但是花样不多,成衣铺子就只有一家,杂货铺子两家,竟然没有胭脂铺子,胭脂水粉都在杂货铺子出售。 来往的人衣服陈旧,打着补丁,但是人们脸上倒是不见愁容,十月忍不住想到“穷开心”三个字。 他们又到主街后面的各个小街去转了转,看到了打铁铺子和豆腐坊。 在县衙后面还发现一个写着“县学”两个字的牌匾,只是牌下的小木门上着锁,十月贴耳朵听了听,里面没有任何声音。 心里一叹,这北安县似乎不注重教育啊。 小街上也遇到不少北安县本地的人,他们对外地的人既好奇又警惕。 十月向他们打听县学的事,他们都摇头,说是好些年没有人去县学了,家里孩子想读书的,都送去私塾。 十月心里叹息,李家坳那个据说只有五户人家的小村子必然是没有私塾的,也不知道近一点的其他村子有没有,孩子们得上学呢,这可是大事。 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大家转完了,又去铁铺买了常用的铁锹锄头之类的。到天黑才回到客栈。 尽管到了北安县,大家依然不能全然放心,东西全都搬到客房,今天领的银子都贴身放着,生怕在最后的关头糟了贼。 一夜无事,第二天大家同县衙送帐篷的衙役车队一道出发,去往李家坳。 从县城到李家坳,赶马车大概一个时辰,不算太远,但是走路的话,估计要一个半时辰不只。 他们绕过小青山,路过一片荒地,在爬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