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森需要从最简单的指令开始分析。
“小点,给我用超级计算机分析比对所有的命令和产生的数据之间的关联。”
刘森直接对着小点吩咐道。
“老板,已经调用超级计算机开始分析。”
在计算机分析的时候,刘森自己看着眼前的数据进行着分析。
人脑和计算机还是有些区别的,出发的角度不一样。
不能全部依赖计算机。
刘森首先对比所有的向上指令,仔细的看着所有接收到的脑电波。
几乎都差不多,好像都没有太多的区别。
接着再看向下的,结果也差不多。
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其他方向的也都是差不多的情况。
然后刘森比较不同方向的指令收集到的脑电波,竟然也没有太多的差别。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是不是被干扰了,刘森思考了起来。
过了一会他有了一些想法,但是不是很确定,他需要超级计算机的比对结果进行佐证。
“小点,把比对的进度在右上角显示出来。”
“老板,收到。”
智能研究的显示屏的右上角出现了一个进度条,显示着85。
“看来速度还可以。”
刘森趁着这个时候,对下次试验测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就是把脑波接收器的显示页面给隐藏。
然后把智能眼镜设置为沉浸模式。
背景全黑,只有一个白色的坐标网格图显示着,光标在中心。
“老板,已经分析完毕。”
刘森看了一眼进度条,确实已经显示完成100。
“显示分析结果。”
眼前的屏幕直接出现了相关比对信息。
相同的指令中有重合的一部分,但是不同的指令中同样有很多重合的部分。
整个脑波的曲线全部都交织在一起。
刘森看到了这样的情况,之前的猜测也差不多确定了。
就是他但是脑海中想着发出的指令,虽然有指令但是大脑中还会不断的接收其他的刺激,做出相关的反馈。
所以发出的脑电波是复合型的,不仅仅是只有一个指令。
这就像是在正常的学习中,有的人精神能够非常的集中,有的人却不集中,他们会不停的出现其他的想法。
他现在就需要能够简化指令,并且尽量消除其他的干扰。
抓住那一瞬间出现的最主要的指令脑电波。
因此他才设计了沉浸式操作,减少外界干扰,让大脑思想更加单一集中。
按照他刚刚设置好的场景,再次开始测试采集脑电波。
很快结束了测试。
“小点,继续比对,同时和上次的脑波也进行比对。”
这次刘森不再自己分析,而是开始进行相关的指令编译传输相关程序的编写。
时间过得飞快,这样的测试不断的进行着,重复着。
刘森已经找到了不少的规律,并且脑电波捕捉器已经可以快速的捕捉到主要指令。
这一方面突破,还是他对捕捉指令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
光脑海中想,还是太空洞了,这样的指令都是弱指令,毕竟这个指令不是真正的施行。
因此他开始在自身的实际行动中捕捉指令,比如左转,右转,向上看,向下看,前进,后退。
这些指令,刘森直接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捕捉到脑电波。
最直观的就是,他把这些捕捉到的脑电波直接整体编译后,再输入他做的程序中之后。
只要套脑海中想这些,尽然真的在控制智能眼镜中做到了相关操作。
比如他把之前手势操作控制的各个手势,对应收集的脑电波进行编译,再做相关的快捷设置。
然后再脑海中想着向左挥动手臂,眼镜中的画面就会向左滑动。
想着从左下向右上挥动手臂,眼镜中的画面就会消失。
这些简单的问题已经解决,不过这些其实都是取巧的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完成对脑电波的精确破译。
但是也解决了目前智能眼镜最简单的操作。
接着他叫来了实验室中其他的人员,帮助开始测试。
发现以他自己为模板收集的脑电波,在其他人使用的时候,并不是非常有用。
有的人没有太大的差别,可以正常操作,只是有些迟缓,或者有的手势动作没有反应。
有的人是直接就使用不了。
通过这个测试也充分说明了,每个人多少都有些诧异,因此需要采集更多人脑电波来分析。
而这个分析的样本一定要非常的广。
虽然他的员工就有二十多万人,他完全可以制作一套收集脑电波仪器,让所有人每天抽一点时间按照他的要求去做相关的动作,来收集数据。
但是这真的没有太大的用处,毕竟你根本不知道这些人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会不会是在想其他的东西,或者就是在敷衍。
这样的数据收集来没有任何的用处,甚至对于数据分析带来负面效果。
收集的数据最好是在做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