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部最大的会议室,老人家居中而坐,紧挨他的是首长。
其他前来视察的人员和三钢集团的领导,也都聚集在这里。
他们都在等待检测结果出来。
在实验室,限制比较多,寻常人就是上个厕所也不方便,所以最终大家还是选择在这里等待。
老人家心里有事,沉默一言不发。
其他人更是不敢说话。
他们不知道之前两位首长的心情都挺好,怎么出去一趟就变了。
难道说,他们发现了三钢集团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的那种。
陶源的一颗心,更是悬了起来。
开始仔细的回忆,应该不会有问题才对。
不过他也不敢保障,毕竟三钢厂上万员工,人员过多难免有管理不到位的地方。
整个会议室,大概只有姜辰知道两位首长的心情为什么会变差。
毕竟之前看到的,和刚刚听到的,差距实在太大。
这可不是小事,两位没有拂袖离开,已是不易。
两個小时刚到,杨为民拿着报告上气不接下气的跑进了会议室:“检测报告出来了。”
跟在他身后的警卫员,将手中报告交给了老人家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再递给老人家。
检测的过程,全程由老人家身边的人跟着。
报告也没有经杨为民的手,他只是负责进度的跟进。
老人家瞄了一眼,转身递给下手的一人:“29.9吨......”
“何深同志,你是这方面的专家,这个报告你看看。”
上面满是各种数据,只有一个标准参数作为对比,非专业人员是看不懂的。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不知道各项参数是高于标准参数好,还是低于标准参数好。
何深扶了一下眼睛,拿过报告,仔细的看了起来。
看着,脸上露出了喜色:“老人家,这是好钢啊。”
“力学和工艺性能检验,这种钢铁的硬度、拉伸、压缩、弯曲、压扁、冲击、落锤、扭转、缠绕、粘结、焊接等各项参数,都很优秀,比普通钢铁好很多。”
“元素检测中,氧、氮、碳、硅、硫等元素的含量都很低,脱离效率很高。”
“屈服点,抗压强,抗疲劳.......等等各方面的性能,都很优越。”
......
“单从这份数据上看,这种方式炼制出来的刚钢,其综合性能至少超出普通钢铁20%,属于优质钢铁。”
合身上来就是好些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
好在最后给出了每个人都能听懂的正确结论:优质钢铁。
老人家的心情总算好了一些,转头问姜辰:“姜辰同志,我刚刚看到这一炉钢铁的产量,是29.9吨?”
姜辰站起身来:“是的,我们是按照30吨的标准配备的原材料,但炼钢过程中难免有损耗和误差,所以最终生产出来的钢铁是29.9吨。”
当然,这个原材料的配备,肯定不是按照理论计算得到的结果。
而是经过之前的实验,得出的数据来进行的配备。
因为不管炼钢工艺再先进,也不可能100%的将原材料都转化为钢铁。
炉渣也会带走部分尚未完全反应的氧化铁。
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
老人家点点头:“那你说说,按照我们现在的生产水平,我们一炉钢最多能够产出多少吨?”
这个问题,姜辰早就思考过:“转炉炼钢炉炉型越来越大,生产效率会越来越高,但工艺也会更加复杂。”
“而且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炉料装在要控制在转炉容量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之间。”
“所以,按照我们现在的生产水平,可以修建产钢量200吨的复合吹炼转炉炼钢炉型,等到后续条件成熟,可以尝试300吨乃至更大炉型。”
转炉的产钢量,不是越大越好。
扩大产钢量,需要的考虑的东西很多。
首当其冲,就是转炉本身的承载量。
制造转炉材料、电机输出功率等等,都会限制转炉本身的承载量。
其次,还要考虑配套设施的负载能力。
转炉太大,会大大提升转炉本身的建设成本,还有配套设施的煎熬和运营成本。
当这些增加的成本,超过新建转炉的成本时,这就是亏本的买卖。
即便是原世的种花家,到了21世纪,最大的转炉炉型也才350吨。
所以姜辰报出了一个比较保守的数据。
老人家点点头:“一炉200吨,一天就算炼制八炉,就是1600吨。”
“一脸扣除节假日,星期天,就算他还有250天,一个转炉就能炼制......”
后面擅长计算的工作人员给出了结果:“40万吨。”
老人家的心开始热切起来:“也就是说,我们有30个转炉,就能达到1200万吨的优质钢铁产量。”
姜辰补充了一句:“如果是热炉炼钢的话,这个炼制时间还能稍微缩短一些,当然前提是铁水跟得上。”
老人家点点头,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