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其他类型>明空心语> 关于自性(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关于自性(一)(1 / 2)

问:请问自性是什么?应该如何来定义呢?应该如何来理解呢?自性如何才能找到呢?

答:

自性,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指向,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自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不变的本性;

其二,自性,在心灵层面,特指自心本性;

对于事物来说,我们通常以事物的差别性来定义事物的本性,但这种差别性其实是一种表面现象,在事物更深的层面,并不存在恒常不变的本性。

所有的事物,都是各种条件下的产物,在佛法上称为因缘所生物。

经中说,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没有例外。

万事万物均在因缘中生灭的性质,被称为空性。也就是说,事物并没有不变的自性,或者说,事物的自性即是空性。

我们都受过高等教育,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对于我们认识事物的空性很有帮助。

物质世界在极为微观的层次,表现为能量的运动,这种能量的运动,是“一份一份”的,能量运动的最小单位被称为量子。

而量子,你不能定义它是实的还是虚的。

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量子表现为实的粒子还是表现为虚的波,取决于人类观察的方式。

在量子的世界里,实和虚已经统一成了“混沌”态,当我们的观察介入之后,这种混沌就清晰起来,或者我们看到了粒子,或者我们看到了波。

所有的事物在微观层次都是量子,没有差别相。

唯一的差别相,就是粒子和波。而这种差别相取决于我们的观察方式,也就是取决于我们心的选择。

我们人体也是如此。

人体也是一个量子场。

整个宇宙在量子的层次是一致的。

我们可以观想一下,在这个微观的角度,整个宇宙就成了一片混沌,包括我们自己。

我们自己并不处在宇宙之外。

这片混沌,既不是实的,也不是虚的,物理学家称为波粒二象性,其实我们也可以称为虚实二象性。

那么,最终呈现在我们“眼里”的——注意,这时,你的眼睛也同样成为了量子场,所谓的“眼里”,其实是心里——是粒子的实在,还是波的虚无,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

佛说一切唯心造,在这里,量子物理学已经提供了最好的证明。

既然一切唯心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世界其实是心的倒影。

我们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就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所以世界是什么样的,取决于我们的心。

在这里,世界的显现彻底失去了客观性,而唯一取决于心。

既然世界没有不变的本质,并且如何显现均取决于心,那么心呢?心是什么?心的自性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把心当作一个研究对象去研究,因为心,不是一个对象物。

心,就是我们自己。

心,就是我们自己生命的本质。

我们的生命,由身体和心灵共同构成。

可是量子力学已经告诉我们,身体的存在,其实是因为心灵的存在。

正是因为心灵产生了对身体的需要,这身体才会存在。

如果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量子层面,那么我们的身体,此时此刻就成了虚实二象体。

在这个层面,我们看待自己的身体是虚还是实,唯一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

以上是从物理学角度来看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自身。

我们生命的本质难道是物质构成的身体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和一块石头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虽然常常建立在身体之上,但其实,是心灵在主导着我们的生活。

这一点,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反对吧。

但我们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的心,就在这个当下发生着作用。

我能写,能打字,你能看,你能读,都是心在起作用。

我们的感官只是心灵的辅助工具。

就像电脑是我们人类的辅助工具。

但为什么我们又找不到我们的心呢?

先不说心,退一步说,你能找到量子在哪里吗?

心灵,其实是比量子更精微的存在

在量子的层面,所有的物质都已经来到了虚空的边缘,一会儿虚,一会儿实,那么比量子更精微的心呢?当然就更不可能是可以把捉的有形物了。

从物理的角度看,正是因为心灵的能量比量子的能量更为精微,心灵才具备掌控量子的能力。

虽然我们找不到自己的心,但是除了你自己,谁还是你的心呢?

虽然我们不能通过眼睛看到我们的心——眼睛,其实连自己也看不到,如果不借助镜子的话——但既然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心,那么就自己来认知自己吧!

就像眼睛看到自己需要借助镜子,我们要“看到”自己的心,也要借助“镜子”。

能够照见心的“镜子”是什么呢

其实,万物都是心的镜子。

你看到的任何东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