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玄幻魔法>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44章 一场乌龙引发的政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4章 一场乌龙引发的政变(3 / 5)

光绪。”

“按照正常程序,慈禧应该在光绪18岁大婚后再宣布归政。”

“所以当慈禧提出这个想法后,大臣们都十分紧张。”

“当时的大清风雨飘摇,没有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掌舵,国家怎么往前走?”

“把国家交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显然不合适。”

“面对大臣们的极力挽留,慈禧只好又训政了两年。”

“但到了1889年,当光绪年满18岁的时候。”

“慈禧坚决交出了大权,跑到颐和园养老去了。”

“只是在养老的同时,每每遇到大事,慈禧都会亲自为光绪把关。”

“等到光绪完全成熟了,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托付给光绪了。”

“由此看来,至少在那个时候,慈禧并不贪恋权力。”

“当然大家可能会认为慈禧当时是迫不得已才交权,可是如果站在慈禧的立场,就能发现慈禧做这个决定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时的慈禧已经54岁了,为大清操劳了近30年,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慈禧感到累了,她把权柄交给光绪,自己去养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决定。”

“站在常人的角度来说,慈禧对光绪的抚育之情并不比亲生母亲差。”

“而慈禧也认为光绪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把权柄交给儿子很放心。”

“如果剧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慈禧就会成为第二个孝庄,前后培养了大清的两代君王,最后功成身退。”

“只可惜孝庄培养的是顺治和康熙,而慈禧培养的却是短命的同治和胡闹的光绪。”

吕后: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理解慈禧的想法。

慈禧把光绪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在光绪大婚后选择把权力交还给光绪。

在她看来,慈禧的这个决定再正常不过了。

毕竟把权力还给儿子,自己去安享晚年,这是每一个太后最为淳朴的想法。

慈禧如此,她也同样如此。

自己的盈儿登基后,她的选择和慈禧一样,也想着安享晚年。

她原本想着一步一步把权力归还给儿子,毕竟大汉还需要靠她维持稳定,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权力还给儿子。

等儿子慢慢熟悉政务后,可以很好的驾驭朝堂,她再把剩下的权力陆续还给儿子。

她的这一选择和慈禧的一样,从来没有想过一直把持着权力不放手。

可无奈的是,她的盈儿和光绪一样不争气,根本就不能稳住朝堂。

所以自始至终,她都理解慈禧的想法,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光绪的生平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热血青年,志大才疏。”

“甲午开战之前,光绪坚决主战。”

“但光绪并不知道中日之间战力的差距,也不知道当时的清军大多疏于操练,战力与完成近代化改造的日军早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开战以后,光绪几乎每天都翻看《圣武记》,希望从中能找到打仗的灵感。”

“而《圣武记》主要记述的是康熙乾隆时代的战争,以康熙乾隆时期的军事思想来指导一场近代化战争,这哪有不败的道理?”

“甲午战败后,光绪才算是清醒了一些,认识到大清原有体制的不足,便萌生了变法的打算。”

“对此,慈禧是支持的,并没有过多的阻拦。”

“实际上,如果没有慈禧的同意和支持,戊戌变法根本就无法进行。”

“可是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后,他糟糕的政治水平以及无法掌控大局的能力很快又显露了出来。”

“比如说光绪当时打算精简机构,任用新人、裁剪绿营、废八股、兴西学。”

“但光绪又急功尽利,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旧体制全部打碎,让大清马上实行新法,旧貌换新颜,这完全是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光绪在搞不定既得利益阶层的情况下,要裁撤近万人,还选择信任杨锐、谭嗣同、康有为等维新派新人。”

“这就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成了众矢之地。”

“所以新政实施没几天,各种不满和反对的声音便铺天盖地。”

“守旧派不能容忍变法运动的开展,纷纷上书慈禧要求杀了康有为,庆亲王跑到颐和园跪请慈禧垂帘听政。”

“见政局被搞得一团糟,慈禧为了稳定,只得连下三谕,要求光绪交出一二品大员的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这时候光绪怂了,他又像甲午战争时那样,事前信心满满,稍遇挫折后很快就泄气,不知该如何是好。”

“作为一个改革者,光绪缺少改革家的坚韧气质,更缺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武则天:这就怪不得慈禧了,儿子能力不行,也就只能依靠慈禧住持大局了。

她最清楚不过,想要变法改革,必然会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阻扰。

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验统治者的政治能力,该怎么通过打压拉拢大臣来推进变法,这需要极强的政治手段。

可显然,光绪并不具备这种执政能力,反而弄得一团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