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其他类型>重燃2003> 第695章 当挂逼真正开挂之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95章 当挂逼真正开挂之时(2 / 3)

标。

从太阳能级到电子级,中间相隔了十二年。

为什么?

三个原因。

第一,太阳能级,太赚钱。

太阳能级和电子工业级,表面区别只在于纯度,可由于制备路线实现上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

于是对设备的要求,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但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工艺,而在于市场。

97年起,阿美莉卡的太阳能屋顶计划点燃了世界的光伏市场,这个市场又因为环保等理念的提倡,成指数级的持续增长,产品严重的供不应求。

生产简单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已经能够赚得盆满钵满,没有政策导向的情况下,民营资本自然缺乏向电子工业级转变的动力。

第二,太阳能级,太简单。

单晶硅的拉制,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不低,甚至可以说非常高。

而国内的人才储备……在改开后那波关停潮里,可以说是流失殆尽。

市场上当时根本就没多少专业人才。

当初在峨眉半导体、洛阳中硅、华山半导体这种停产转产后保留下来的老三厂里,工作仅一年的普通操作工到了之江一带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厂里,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技术总监,而稍微有过几年经验的技术员,那更是各家老板所依仗的大宝贝。

人才的技术高壁垒使得其培养是无法拔苗助长的,这就导致单晶硅在当时就不是市场玩家能玩得起的。

更何况,单晶硅其工艺非常复杂,生长过程中的速度和维度必须稳定,因此单晶炉要有精密、稳定的上、下部分运行、转控制系统及温度自动调节系统……

其设备、能耗、人工、原料、辅料……加起来和只做到太阳能级多晶硅为止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存在,这就导致了单晶硅在本世纪前十年的华国,压根儿就没人愿意去做。

单晶硅既然没人愿意去做,那作为它的前置产品电子级多晶硅,自然也就没人做了。

而雪上加霜的是,当年施正荣在光伏上的暴富神话,给整个产业甚至整个华国的工业升级都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激励,但也阻碍了电子级多晶硅的发展。

以前的工业制造都是人工流水线安装制造及机床加工制造,真正的具有工业化制程概念由民企进入光伏产业开始的。

光伏让民企知道了净化车间、工艺冷却水、温区控制、材料加工、晶体排列等等专业人士才会使用考虑的术语,这个行业让我们从单纯的机械加工行业到半导体行业有了过渡板,也有了产业升级的新突破点,整个社会的企业家无不在深入学习这样的理念。

随着国外欧罗巴市场政策补助波动及货币利率差,产业具有投资盈利回报周期短、回报高的特点,当时几个人合资,三个月甚至一个月就能收回成本,同时由于技术不透明及环保要求宽松等条件,于是光伏产业园暴增。

整个产业链上,涌入了太多的玩家。

当然,随之而来的,便是供大于求,多晶硅价格暴跌,价格从50万美元一吨到6万人民币一吨,这种惨烈的价格战让市场上没有一个赢家。

这进一步的挤占了后期单晶硅的生存空间。

第三,电子级不赚钱。

因为电子级硅材料其易脆性,其运费是相当高昂的,当年从峨眉半导体厂运输出去,全程都得使用轿车而非货车。

华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滞后,导致华国产的电子级多晶硅在国际巨头的价格战下,没有本土的销路,要想远销海外,在几乎等同于材料成本的价值运费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以上三个原因,归根到底的其实就是市场,就是没有本土半导体市场来支持上游原材料的生产。

但是,这三个问题的根源再上一步,却又回到了工艺上。

没有市场-工艺无法迭代-没有市场

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罗圈架。

能耗什么的都是扯蛋,是因为落后的工艺技术,导致华国的电子级多晶硅良品率太低,成本太高,对外无优势。

否则怎么会是华国的运出去要亏钱,外国的运进来却赚钱呢?

制备多晶硅主要工艺叫做改良西门子法,是国内外最普遍也是最成熟的方法,2020年全世界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制成多晶硅的数量占比高达97.8%

改良西门子法,自1955年发明以来,到卿云重生之时,已经有60多年历史,业内参与者不停的对西门子法进行技术优化和提升,一共经过了三次大版本十来次小版本的迭代。

很不幸的是,在世纪初,华国的改良西门子法,还处于第一代的优化阶段,根本无法和当时的国外先进产能的第二代相抗衡。

而这个时空很幸运的是,卿云,作为一个物化专业的水教授,掌握整个氯化工体系第三代改良西门子法。

没办法,相比其他人,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世界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就在西蜀的乐山。

全世界多晶硅三大龙头,第一通威、第三东方厚朴就是西蜀的企业,而排名第二的协鑫一半的产能也在乐山。

因为乐山被称为华国硅业的黄埔军校,不仅有当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