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历史军事>汉家功业> 第151章 大战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1章 大战起(2 / 4)

“臣参见陛下。”

刚回到门口,荀攸抬手道。

刘辩摆了摆手,道:“卿家进来,其他人都出去。”

书房内,刘辩与荀攸对坐,稍作沉吟,道:“卿家原本是大将军府幕僚,可曾听说遗诏一事?”

荀攸一怔,立即摇头,道:“臣闻所未闻。”

旋即,他神色沉肃,道:“陛下,这些无非是叛军谋反找的借口,陛下乃中宫嫡子,继位理所应当,无可争议,朝野公知,天下所望!陛下无需在意,首要还是平定袁术等叛乱。”

刘辩一笑,道:“卿家说的是。卿家这么晚还在等朕,是有什么要事?”

荀攸见刘辩不再追究,心里暗松,顿了下,越发沉色的道:“陛下,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术此番叛乱,必然会有众多人跟随,不止于豫、扬二州,臣恐其他州郡会闻风跟随,祸乱天下!”

刘辩看着他,道:“卿家所言,深合朕意。朕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才命豫州外各州按兵不动,以稳定各州为主。”

荀攸抬起手,道:“陛下,臣在担心,董卓不会尽全力,很可能会如在并州一样,拥兵自重,听宣不听调。”

刘辩双眼微微眯起,道:“这一次,就由不得他了。袁术作乱是蓄谋已久,若是他不能短时间内击败董卓,必然自溃!”

荀攸若有所思,还是谏言道:“陛下,臣请兖州曹操率兵南下,三面出击,尽速平定袁术!”

刘辩摇头,道:“青州未定,冀州还在平乱,曹操不能离开兖州。”

荀攸看着刘辩,心里生出一丝莫名的古怪感。

陛下说的好像没错,理由也充分,但荀攸总觉得里面好像似乎还有什么别的目的。

荀攸沉吟片刻,道:“陛下,尚书台已经发信各州,要求各州严肃对待那道檄文,整军备战。钱庄筹集了十三万万,准备拿出一半,作为这次征剿的钱粮。”

刘辩拿起茶杯轻轻喝了一口,道:“朕还是要提醒卿家,征讨叛乱,交给大司马府应对。尚书台要着力推进变革,削除弊政,澄清吏治,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全面推广。”

荀攸见刘辩这么说,心里越发起疑。

袁术发檄文造反,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事,哪怕眼前的陛下早有预料,有所布置,这么平静的反应也太过不正常了!

“陛下!”

不等荀攸再说话,潘隐急匆匆进来,递过一道奏本,道:“汉中的紧急奏本。”

‘汉中?孙坚?’荀攸目中闪过疑惑。

刘辩伸手接过来,抬眼一扫,而后看向荀攸,淡淡道:“孙坚的奏本上说,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数千人,企图对他袭击,目前被击退了。”

荀攸一怔,不解的道:“是羌人?不应该,钟廷尉两次去三羌,已经说服了他们。再说,正值寒冬,大雪封路,他们深入汉中做什么?并州也没有这么大的匪患……”

刘辩放下这道奏本,面无表情,心里浮现杀机。

荀攸不解,他心里清楚的很。

是那位益州牧坐不住了,开始有所试探了!

看着荀攸的表情,刘辩道:“不是三羌,无非是些匪盗,孙坚足够应付了。冀州那边,卿家得多费心,盐政不容有失!”

钱庄本是有大好前途的,但随着袁术作乱,无法向四周铺展,洛阳城榨干了也不会有太多,根本的,还是在盐政。

荀攸情知汉中一事不简单,见刘辩不多说,隐约也猜到是刘焉,越发头疼,抬手道:“臣领旨。”

刘辩嗯了一声,仔细又盘算一番局势,从容道:“卿家无需太过担心,总体局势还是可控的。”

荀攸没有刘辩这么乐观,局势在不知不觉中越发复杂严峻,左思右想,抬手道:“陛下,臣请走一趟扬州。”

刘辩摇头,道:“劝说韩馥?不必了。这件事朕自有考虑,卿家还须专心于尚书台事务。”

荀攸直视着刘辩,心里的怪异更浓,却又想不出所以然,只好道:“臣领旨。”

刘辩点点头,看向潘隐,道:“请大司马来见朕。”

“是。”潘隐应着道。

荀攸见状,起身道:“臣告退。”

刘辩伸手拿起身旁的奏本,这是皇甫嵩上的。

内容主要是关于‘武将制’。

自秦以来,虽说分文武,看似清晰又不那么明确,主要是因为武将同样讲究出身,各种名将即便偶有寒门出身,很快也会以各种形式融入‘文官体系’。

大汉朝现在州牧、太守、县令权力太大,身兼军政大权,在一地就是大小诸侯,形成独立王国。‘王国’之内,一切皆是一言堂,有权有兵有税,对下有绝对权力,对上则阳奉阴违。

这也是大汉朝廷迅速衰微的原因之一。

皇甫嵩的奏本,提议文武分制,并设立武将品阶,独立于文官。

这也是秉持了刘辩的想法。

刘辩静静看着,分析其中的利弊。

两天后,山阳郡。

曹操从泰山郡剿匪回来,手里拿着两道公文、两道檄文,走入他临时武威将军府,却没有回后院,而是直奔郭嘉的小院。

两人坐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