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这其中蕴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无奈? 当代,也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晏几道! 司马光去世后,晏几道为什么要离开汴京? 因为他受够了被人当猴看。 那些士大夫,那些名妓,表面上看,都是围着他转,甚至为了求他一首词,甘愿卑躬屈膝,刻意讨好。 可谁尊重过他? 除了已故的沈君龙、陈廉叔这两个老友。 就只有司马康,才将他当人,而非是伶人看待。 苏轼是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落入和晏几道一样的境遇的。 那对一个士大夫而言,不啻于酷刑。 而且是凌迟! 苏轼在被贬官的这些岁月里,已经受够了这种酷刑! 他在黄州的时候,真以为那些去看他的人、与他交好的人,都是他的迷弟、崇拜者? 或许有吧。 但更多的人,恐怕是去看猴的。 你诗词写的不错啊! 给个面子,给我也写一首吧。 偏很多时候,他还不能直接拒绝。 只能委婉的不得罪人的情况下,说一些场面话。 好在,官家的重点并不在此,只点到即止,就说到了其他方面。 “待朕即位后,朕私下问了一下章相公……” “今天下之士,有才干者,能佐国者都有谁?” “章相公便向朕推荐了苏卿。” “章相公言,卿虽久富词名,然于庶政一道,也不亚词名,向朕极力推荐爱卿,说:果能佐天下者,必有爱卿。” 赵煦说着,就饶有兴致的看着苏轼。 上上辈子,赵煦让章惇独相六年,又如何不知章、苏两人的恩怨? 说起来,在这桩公案上,是苏轼对不起章惇。 甚至可以说,是苏轼背叛了章惇! 尤其是元祐时代,随着旧党复苏,全面掌权,司马光尽废新法,而章惇被贬的时候。 苏轼做的一些事情,让章惇格外寒心。 是,苏轼是没有针对章惇。 但针对章惇的是他的弟弟苏辙啊! 而苏轼在这个过程中,一言不发,没有帮章惇说过一句好话,任由苏辙疯狂攻击。 在章惇的角度来看,苏轼这就是典型的白眼狼,忘恩负义! 所以,绍圣时代章惇的报复才会那么猛烈! 先贬惠州,让他吃荔枝,甚至安排了苏轼的对头,程之才去惠州。 哪成想,程之才居然和苏轼和解。 于是再贬苏轼于崖州,让他去钓鱼,就这样都没有整死苏轼。 老章当时气的胡子都要翘起来。 但神奇的是,赵煦在现代,看过这对欢喜冤家的结局。 在赵佶上台后,章惇被贬。 居然派了儿子章援去找苏轼帮忙。 苏轼则回章惇一封很长的信,信中没有讥讽,也没有阴阳怪气,而是很朴实的回复了章惇,自己无能为力,但他知道一些养生的办法,手里头也有些养生药,并将这些药随信送给了章惇。 苏轼在写完这封信后,病逝于常州。 而章惇也在一年后,贬死于湖州。 这就让赵煦有些唏嘘了。 而如今,苏轼和章惇还没有因为党争,而闹到彻底撕破脸,老死不相往来。 赵煦自然是想着,让这对昔年的朋友,后来的对头,人生终末时,却又和好的冤家,能有一个更好的结局。 苏轼一听,顿时眼眶一热。 他想起了嘉佑九年正月的仙游潭前发生的恩怨。 也想起当年他和章惇,隔着一副《醉道人》的画,互相题跋,隔空嘲讽、讥笑对方。 还想起了,当年乌台诗案,章惇为了营救他做的那些事情。 他更想起了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举目无亲,连同宗同族的亲戚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 弟弟苏辙也被牵连被贬。 当时他唯一能想到可以帮他的人,就是章惇了。 于是连续写了两封信给章惇,请章惇帮帮忙,尤其是帮他照顾一下弟弟。 因为弟弟家有七个女儿。 为了嫁女儿,早已是负债累累,身体又不大好,所以请章惇多多帮忙,看看是不是关照关照。 如今,还是章惇,给他在御前进言,举荐了他。 “果然,卿自任登州以来,抚恤百姓,鼓励农桑,又承朕旨意,建港兴渔,又以卿才名,吸引天下俊杰,汇聚登州!” “章相公当初的评语,果然无误!” 苏轼眼眶一红,拜道:“章学士,胸襟宽广,能摒弃旧嫌,举荐微臣,微臣惭愧……” “果不愧是君子人物,国家能臣……” “臣远远不如……远远不如!” 苏轼想起了,他去年回京,章惇特意等他想和他见面,但他避而不见的事情。 心中越发惭愧。 赵煦却道:“卿不必如此自谦!” “卿之才干,朕已一一观之。” “卿于登州,兴养济院,建港口,为大奥,租赁渔船与百姓,更上书请登州开港,为市舶司,朕都是看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