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湘琴近日和刘有德相处多了,胆子比之前也大一些,但让她说出挑个什么样的夫婿,却也没法说出口。一方面是她不好意思说,另一方面也是她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婚姻大事当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来没有见过谁家父母会问儿女的意见。刘湘琴没有直接这样说,但是隐晦的把意思透出来。
刘有德明白她的想法后也没有强求,而是努力在权贵之前挑女婿。
现任皇帝对当年跟着太祖皇帝一起打江山的权贵颇有几分忌惮,很多权贵之前都是空有爵位没有职位。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权贵之家为了给子孙后代找一条出路,不得不逼着家中子孙弃武从文。
权贵之前中有眼光的家主早在十几年当今皇帝还是太子时就发现这种苗头,并且先一步让家中子弟读书考科举,这里面就有宋国公一家。
宋国公姓赵,现任国公赵元有三个儿子,长子是要继续爵位的世子,读书的是后面俩个儿子。宋国公也是聪明人,直接对称世子身体不好,以后不能劳累过度,只能继承一个空头的国公爵位。
这样既放皇帝放心,也保证两个没有机会继承爵位的儿子走文官之路不会被打击。赵元不算特别聪明也知道赵家不能文武两条路都沾,否则不说文武百官不同意,就是皇帝也会怀疑他别有用心。
刘有德觉得赵元是个聪明人,给刘湘琴挑的就是次子,正好不中不间也不受家里宠爱。
赵家长子是世子,注定要是撑起门户,幼子又是国公夫人最喜欢的孩子,在京城颇有才名,是很多夫人眼中的理想女婿人员。次子赵恒相比之下却普通很多,他读书倒也不差,但是与幼弟不能比,接人待物又无法与当世子的大哥比,很多时候在家里都是可有可无的状态,连家里下人都说二少爷读书读傻了。
刘有德当然不会挑个书呆子当女婿,他经过多方打听观察才发现赵恒只是不善言辞,实际上人却颇为内秀。他最喜欢的一条是赵恒没有一颗当权臣的心,他读书考功名只是为了家族。
当今皇帝是个很有事业心的皇帝,做事也算是往名君方向发展,这样的皇帝可不会允许权臣的出现。最关键的一点是赵元也没有发现,权贵之家弃武从文的路不过是比死守着军权好一点。
皇帝不会允许一个家族长长久久的站在朝堂上,这样的家族影响力太大,会影响到皇帝的统治。皇帝更希望朝堂上出现一些新鲜血液,最好是寒门子弟能大量出现。
刘有德正巧也只想当个闲官,他这辈子可不想当个实干家,还是专心做学问的好,各种干活出头的机会就让给其他人吧。他事先已经考察过赵恒,知道对方也是差不多的想法,他才在心里同意这门婚事。
刘有德是女方不好主动去男家提婚事,便找了个机会暗示赵元,他相信聪明的宋国公不会拒绝这个机会。他可是知道哪怕赵元的小儿子赵忱有几分才名,可也只在武将这边流传,根本打不进文官集团。
刘有德的官职可能不高,但是状元名头却非常有利赵元一心想打进文官体系的心。这门婚事对赵家来说可以说是有很多好处,唯一要担心的就是皇帝的态度。
刘有德却不太忧心,他都绝了仕途发展的心,赵恒也不想当官,那皇帝什么想法便不用考虑了。赵家其他人没有实职也不用多担心,至于有才子之名的赵忱还是先考中秀才再说,否则他想担心也要有那个资格。
赵元在接收到刘有德的信息后,果然欢喜的叫人打听刘湘琴的情况。他还是个好父亲,哪怕想要联姻,也还是要考虑女方自身条件,不是那种为了联姻就什么都不顾的人。
李氏见到赵家派来的官媒,要不是刘有德已经提前告诉过她,她一定会激动的站起来。这可是宋国公,她从小就是听着第一代宋国公故事长大的孩子,要知道当年多亏宋国公赶跑异族,他们才能不受异族人的欺负。
李氏不认识赵恒,也不知道现任宋国公是谁,但是光听宋国公的名号就非常愿意点头。她看着面前一身喜庆的媒婆,按捺住心里的激动,按正常的流程和媒婆谈婚事。
宋国公赵元和状元公要联姻的消息传出去,一群人惊得合不拢嘴。哪怕皇帝再要打压权贵家族,宋国公的儿媳妇也是一群人抢着当。
京城里就是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宋国公家里有钱,除了祖上传下来的钱,每代当家主母的嫁妆,还有家里的庄子、田地、铺子等各种出息,总之打着灯笼都难得找到这样条件好的人家。
赵元和刘有德结成亲家,文官这边倒能理解,就是有几分看不起刘有德,觉得他有失文人风骨。武官那边却是觉得赵家不够意思,儿子找个文官家的小姐当媳妇,这是对大家的一种背叛。
大家的羡慕嫉妒并不能阻止双方订下婚约,双方很快走完六礼并订下婚期。
刘湘琴在婚事订下之后就不方便外出,她要呆在家里绣嫁妆。
刘有德和李氏也开始忙起来,他们要给刘湘琴准备嫁妆。李氏平时不愿意出门,这个时候也要天天往外跑。她不相信家里下人的眼光,什么东西都要亲自挑选。
刘有德也不会闲着,他想尽办法给刘湘琴陪嫁好东西,比如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