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
“文能旷古烁今, 功能流芳百世,这苏东坡真的绝了。”
朱元璋也是感慨。
而和刘朱二人深有同感的还有历朝历代间的许多人,一时间对苏轼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大秦
“水利功在当下, 利在千秋,一如都江堰, 一如郑国渠。要是多几个像苏轼这样的人,大秦何愁不兴盛?”秦始皇对此是惋惜。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恨不相逢大秦朝。
秦始皇以为,这个名单清晰地释放了一个信息——苏轼能和这些治水达人并列, 足以可见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之大。
除了这上面已经提及到的李冰,这一批历治水名人不禁又让秦始皇到了一个名字, 和那个名字所代表的那段过去的岁月。
战国,何谓战国?因为战争是这个时代唯一的主旋律。
除了战争之外,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 还有数阴谋阳谋。
当年韩王派遣水工郑国去秦国修渠,西引泾水向东引入到洛水里,从西向东全三百余里,这不是一个工程, 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派出水工郑国,这是一个韩王的阴谋,而到泰国后的水工郑国果然不负厚望, 成功得到了当时还是秦王政的自己的信任。
然而,这却是一场疲奏的阴谋, 而在阴谋暴露之后, 它又变成了一场令秦始皇法拒绝的阳谋。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 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依然清楚地记得郑国说的这番话,但是愿为此心甘愿吃亏。都江堰不必多言,一个李冰,就已经让秦朝尝到了水利基建的甜头。
于是下令继续修建。
是的。秦始皇从都不拒绝一个有足够远利益的提议,而秦朝也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壮大自己的机。
这个阳谋,秦朝接了。
这个阳谋,秦国接了。
这个哑巴亏,秦始皇吃得心甘愿,而这个哑巴亏,一吃就是吃了十年。
十年,整整十年,直到公元236年,郑国渠终于修建完毕。渠成之日,关中变成了千里沃野。
用十年的哑巴亏,换了关中平原的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这笔买卖到最后还是秦朝合算。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秦始皇心下冷哼,韩王以为这一举措是为“疲秦”,然而殊不知,这更是在“强秦”,帮助秦国继续壮大。
而在郑国渠修建成功不久之后,再也没有什能够继续钳制住秦国这猛虎了。
韩国送出如此的“大礼”,秦始皇自然要给予丰厚的回报。这猛虎磨爪之后第一个灭了的,就是韩国。
“扶苏,将待朕百年之后,当以宋朝为鉴,切不可因所耗人力,物力之巨而荒废了水利建设。”
秦始皇话锋一转,在提点。
“诺。”
扶苏称是。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改变的何止是秦始皇,也成熟了许多。
虽然公子扶苏依然温润如玉,风度翩翩,然而兴许是经过这一年的历练,的眉目间多了些许与其父肖似的成熟和冷冽。
【你们知道苏轼是什命吗?】
什命?
大家刚生起淡淡的疑惑就被天幕新浮的文字吸引了注。
“我简直不由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
——林语堂
女声激洋溢:
【其实苏轼不是火命是水命,但也差不多了,这一生都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既如此,那我们不妨在诗词之外,再认识一下苏·抗洪英雄·水利专家·轼!】
【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一个冷知识,苏轼的第一个湖,不是西湖,而是东湖。】
天幕似乎在与众人热互动:
【大家还记得苏轼仕途的起点第一站吗?】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知道啊,陕西凤翔。”
刘彻给面子,敬职敬业地做了一个合格的捧哏。
【当官第一年,苏轼这刚上任的年轻,倒霉催的,就遇见了大旱。】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
苏轼抖冷。
“天幕……天幕你是懂如何激怒一个人的。”
苏轼是奈,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