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府的富贵,如同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一时风头无两。
这并不是什么好现象。
沈长盛不愿意惹帝王猜忌,在沈宝儿和谢谨之大婚后,提出告老还乡。
顺安帝再三挽留不住,最终同意沈长盛请辞,不过让他留在京城养老。
这倒不是顺安帝不信任他,想把他留在京城做人质,而是谢谨之从沈宝儿的角度考虑,一旦沈长盛回白溪村,他们父女以后见面就难了,所以才把沈长盛留在京城。
沈正则在西南三郡撒欢了好几年,回京之后继续读书,准备来年试着下场。
国子监当年不想收沈正凌这个学生,如今却很想收沈正则进国子监读书,结果,沈正则不去,依然选择了之前读书的书院。
第二年,沈正则考取童生,同年考中秀才,下一年秋闱,高中举人。
十几岁的举人老爷,风光无限。
沈长盛虽然无官无职,沈家门前却门庭若市,丝毫不见冷落之意。
沈宝儿嫁进东宫三年尚未生育,谢谨之不急,皇家不急,倒急坏了一干朝臣,都忙着想办法把家里的姑娘送进东宫。
之前顺安帝登基的时候,他们也不是没打过顺安帝后宫的主意。
毕竟顺安帝膝下,也就只有太子谢谨之一人,家里的姑娘进了宫,只要生个一儿半女,跟谢谨之抢储君之位不敢想,但给家里带一场富贵,还是可以想一下的。
结果嘛,送进宫的女子不少,顺安帝都收了,但是,几年下来,后宫就没有任何一个宫妃怀孕生子。
无论男女,一个孩子都没出生。
如此一来,众位大臣心里就凉透了,于是转移目标,把主意打到谢谨之身上。
说起来,如今顺安帝只得谢谨之一个子嗣,这太子之位稳如磐石,又年轻有为,并无许多姬妾,似乎比顺安帝更值得投资。
加上太子妃三年无所出,太子子嗣关系国家社稷,自然要广纳姬妾,开枝散叶。
抱着这样的想法,第二天,顺安帝的案头上就收到许多折子。
太子身为储君,按例除太子妃外,还有二侧妃,四良媛,四良娣,八夫人,侍妾若干,可如今,东宫除太子妃外,并无其他姬妾,而太子妃又三年无所出,为子嗣计,希望顺安帝可以下旨往东宫抬人,填充太子后院。
顺安帝直接让人把太子谢谨之喊来,把这些折子都给谢谨之,让他自己看。
谢谨之被折子里的内容给气到了,对顺安帝道:“我看他们就是太闲了,都管到我后院来了。”
顺安帝:“这事你准备怎么办?”
谢谨之冷笑:“既然各位大人这么忧国忧民,为大齐着想,那就让他们去大齐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顺安帝知道谢谨之素来有主意,也不管他怎么折腾,闻言点头道:“准了。”
于是,这些提议太子纳侧纳妾的大人们,都没能等到第二天上朝,就收到圣旨,被贬谪到大齐各种贫苦偏远小县公干。
第二天上朝,众人忽然发现朝堂上的官员几乎少了一半,不由面面相觑。
谢谨之一向乐于助人,笑眯眯为大家解惑:“各位大人心忧大齐,放下京城荣华富贵,不愿在朝中享乐,前往大齐最需要他们发光发热的偏远贫困地区,为大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众人听说之后都懵了。
后来,大家旁敲侧击才打听到,那些人之所以被发配,都是因为对太子后院的事情指手划脚,想把自己家里的闺女送进太子府争宠,所以被太子发落了。
众人连忙引以为戒,再不轻易过问太子的后院之事,他们可不想去偏远地区发光发热。
不过小心之余,却又不得不感叹沈宝儿有本事,一个乡下来的村姑,就是能把太子牢牢抓在手里。
别说是东宫,这哪怕是个普通府邸,娶回家的正妻三年无所出,家里也早逼着纳妾了,偏太子就是纵着她,而皇帝居然也对此视若无睹。
可见沈宝儿的运气好。
然而,运气好的沈宝儿,最近开始遇到麻烦。
一开始,只是嗜睡。
哪怕晚上睡足了,白天也迷迷糊糊的睁不开眼睛,只想睡觉,而白天睡觉的时间,又开始不断延长。
从一开始补眠一个时辰,到两个时辰,到最后,睡眠时间越来越长,十二个时辰完全陷入昏睡。
太医素手无策,连病因都检查不出来,谢谨之慌了神,沈长盛也急得不行。
还没等他想出办法来,沈正则也开始出现和沈宝儿一样的症状,先是白天嗜睡,然后就陷入昏睡。
谢谨之着急之余,担心的问沈长盛:“岳父大人不会也跟宝儿和正则一样,也陷入昏睡吧?”
沈长盛沉着脸没说话,他自己也摸不准到底会不会变成这样。
好在谢谨之的担心并没有发生,沈长盛还是正常的,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沈宝儿和沈正则一直不醒,给众人心里蒙上一层巨大的阴影。
这症状来得无声无息,一旦陷入昏睡,万事不知,据太医说,沈宝儿和沈正则两人短期内虽然并无大碍,但时间长了醒不过来,肯定不行,很有可能就这样在睡梦中无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