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帮助我们的结果走向正义,所以在不完美的现实世界里,我们不能舍弃它。但是又需要警惕,那些富人玩弄程序,得到完全不能接受的“正义”。如何把握这个度,很大程度体现了这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水平。】 茹瑞:“果然啊,这法律一多,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如同咱们的税赋,一旦复杂了,就有利于富人了。" 郁新听到这里,也明白了,道: “追求正义,但不代表已经完全正义。否则,也不会有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一说了。兔朝,也有自己的路要走。" 不得不说,当这话出来之后。灵堂里的大家,突然感觉心落了落。 那仿佛是,遥远的一个梦景,变得真实了一点。 老朱嘟囔道: “我就喜欢结果正义,结果正义,不就是最终的正义吗?”大家: " 是啦,反正最终的结果都是被你嘎掉。这也很难说是一种结果正义吧。不如说是一种“老朱正义”? 没有错,既老朱习惯老朱之后。大家也习惯了老朱。 【宋代后,司法的改革趋向于扩大刑部职能,削弱大理寺。复审权归于刑部。但总体还是朝着平衡三法司这个走向去的。 可是元代很特殊,元代剥夺了大理寺的大部分职能,全部聚拢到了刑部。这个改革的影响被明代继承,案件一般是刑部or都察院审了,大理寺复审。 朱元璋参考了元代,又以借鉴了唐宋,在摸索着他心目中完美政治体制的过程里,反复设置、裁撤着大理寺。 吴元年设大理寺→洪武元年裁撤 →洪武14年复设,左寺4位评事,右寺8位评事→洪武29年裁撤 →建文复设(洪武31年9月) →建文调整(洪武33年2月),左寺6位,右寺6位→朱棣继承(洪武35年7月),左寺6位,右寺6位。】 朱允炆笑眯眯吐出一个字: “四。”他比划出“四”,强调:"建文永乐新政,+4。"他愿意当个没有感情的计数机器人。 /> 【“钦依太祖祖训还设”,朱棣很仔细的删掉了太祖实录29年关于废除大理寺的重大决策条目。决定只听29年以前老爹的话。】 大家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朱棣说话的艺术。 老朱微微一笑: “你既然可以让咱活到洪武35年,也可以让我在洪武29年以后闭嘴。”朱棣:我闭嘴,我闭嘴。 【但是呢,在分配人数这件事上他有点纠结。 左寺管京城&直隶的所有军民案子。右寺管其他省份。建文时因为彼此工作量的问题,调整了比例。 为什么会出现工作量调整呢?这和建文的主要政治思路“宽省刑狱”有关。 当治下“天下犯人减少了2/3”。他于建文2年下诏,啊!祖宗显灵啊!过去诉状很多,现在“断狱颇简”。】 祖宗·老朱·死亡射线: “祖宗现在显灵了,祖宗的意思是,让你多多断案,不是让你直接把案子给删掉!" 朱允炆: 我闭嘴。 【以前是工作量加大,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现在没必要啦,原本不定人数的十二道监察御史,现在止设28人。 御史们干回本职工作,都去监督贪官、弘扬新风吧!没必要分治刑狱了。——以前可以对地方案件进行复核,现在权力丧失了。很可能也无法把普通人押解至京。 京城里堆积的外省案件工作量降低,犯人数量自然也降低。工作人员自然也不需要有那么多啦。建文3年因此做出了人员的调整,减少了分管外省的右寺工作人员数量。】 老朱对于监察御史的人数,是有过调整的想法的,大抵是每道设5个御史,如此便是60人。看上面的意思,自己最后还是决定人数不定。 毕竟一直维持60人,颇为冗官。但是这小子一下子砍到28人……太能裁了吧! 【朱棣登基了,大理寺的官员上奏。老大啊……人数当年是这样、那样的原因调整的勒。您斟酌斟酌? 朱棣听了报告,非常重视,和李景隆、茹瑞等重臣共同商议此事,两人均建议保留66开。该系统运行2年后,大概受重设都察院、司法权被中央夺回的影响,运行不畅。→永乐2年9月,左寺4人,右寺8人】 r /> 尤其是李景隆,本来因为无话可说而神游天外的他,突感开心。毕竟在朱棣的朝廷,他也是被重视的,还能被问这种重要的问题。 可是……未来的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呢,竟然鼓吹朱允炆的建文政策。这……这瓜田李下.… 【中央法制相关的部分,还有原本刑部、都察院均下辖6名司狱(狱警)。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