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六三章(1 / 2)

"一条鞭法!"老朱精神一振。

这不就是他那好大孙干的名留青史的事情吗?总算要说到他的好大孙了?

总算不会被那些奇形怪状的后代气死了。也该轮到后世子孙,光宗耀祖一番了!

他咳嗽一声,开始布置作业: "大家,都仔细听了!这一条鞭法,回头是要写奏疏的!"

【朱棣沿着运河修建了许多水次仓,其初衷想法是利用火箭式层层转运的办法减轻民众负担。然而实际的情况不如他所想。

贫农总是被迫运到更远的仓库,而富农却可以运到近一点的仓库。

这是由于负责组织运输的人,就是中小地主阶级的粮长。朝廷不分担民众寄包裹的运费,粮长们自然也不愿意承担,就把运费压力分派下去。

富农呢,则可以贿赂粮长,以达到自己的运费便宜一点,也能就近运输的效果。】

开头就是暴击。

朱棣……朱棣已经被暴击习惯了。

他知道,自己做的有些决定,不那么好。但没有关系,这不是可以抄吗?!他目光炯炯,竖起耳朵。

【周忱在永乐年间曾负责过漕运,对此弊端印象极深。他的平米法改革核心也围绕于此。

本来应该由民众自己承担的运费开销(包括道里费、时间成本、船只成本、路上损耗),现在在征收秋粮的时候就按一定比例一次性算了。

即,原本一亩田交10块钱的税,现在要交10+6=16块。10是正税,6是加耗,又称余米。

此后民众不必再亲自运粮到很远的城市物流集散中心,只需要放到家门口的菜鸟驿站,自会有“运军”把它取走。

——永乐年间,运军、百姓都得自己运粮,理论上"运军"会运的多一点,但他们会被抽掉去打仗(如永乐19年,北征阿鲁台),这时候百姓就得自行消化这部分缺失的运力。平米法改革的前提,是明确了专业的活专门的物流人员来干。】

“可是……"朱橚在疑惑, "之前已经说了,10块钱的粮都交不上来了,这群抗税的人,又怎么会去交16块钱的粮呢?"

郁新倒是听懂了: “原来如此,便是和两税法一般,那些路上的各类消耗便如那

时候的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两税法把把它们统一折算纳入了地税里。"

茹瑞叹道: “使富者多纳,贫者少担。若能严格执行自然是好的,可惜哪里那么容易。两税法之后,又有多少税制改革。"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偏远地区等于贫农,浙江沪等于富农。

批发商一个定价10块钱的东西,长期以来经销商设定的运费模板都是:浙江沪包邮免费送,共10元;偏远地区交20元快递费,共30元。

现在统一放到天猫售卖,定价前,天猫发现富农10个人,贫农也10个人,那含运费收上来的所有金额400元,按人头除以20。

贫农30→20元,富农10→20元。

本来逃税的富农就被涵盖在了应有的纳税体系里,贫农的负担被变相减轻。

接着天猫和物流公司谈了谈,发现发20个件的物流费没有那么高,只需要统一给100块就好。天猫算了算,我总共收上来400,交给批发商额定的200块,交给物流100块,我还留了100块。

这100块岂不是还能做点事?】

茹瑞又叹了口气:"这法子,好归好,可这100块,恐怕将成别人攻击周忱的借口。"

朱棣则在思考: "所以这100块,实际上是停留在当地。怎么用,都是当地说了算。"

老朱: "如果这100块,源源不断地出现,那么未来的皇帝,一定会盯上这100块的。必然想要将其变成正税,由国家统一收取。"

“再说,”朱樉总是公平的以最大的恶意,揣测每个人, "这100块放在地方,好官把它给百姓用了;坏官,不都进了自己的腰包吗?"

【周忱便利用这往往能够多出来的余米”100块”,建了一个“济农仓”,给贫农提供低息or无息小额农业贷,让他们不必去和大地主们举债。

济农仓还可以在灾年赈灾,在朝廷要征收一些不常见的军需、物料时,用这部分粮统一去购买相关物资,用以折色。以防小民独自购买时被坑害。】

朱樉锐评: "看来这周忱是个好官

。"

朱权:“这100块,和粮是不一样的。如果从地方运到南京,粮会消耗很多很多,而银两却不会变。如果是按照周忱的想法,这粮,还真应该停留在本地。"

【嗯,这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