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1章 荒政三策(1 / 2)

林萧拿着那本《北宋辽金西夏史》看了半天,看到范仲淹治理杭州的故事,眼睛一亮,有办法了,他让人把典史找来。

书上记载,这一年两浙路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遍地。范仲淹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没有用发粮救济的老办法,匪夷所思地推出三项不为常人所理解的"荒政三策",最终促使经济复苏。

一是大兴公私土木之役:饥年工价至贱,可兴土木之役,以工代赈,修寺院、建官舍、盖库房……公私并举,既进行了杭城的公私营造建设,又解决了大量饥民失业流离之苦。

二是纵民竞渡:作为杭州大守的范仲淹利用吴人好佛事,喜竞渡,亲自日出宴于西湖。自春至夏,给市民放假,大兴旅游业,一时贸易饮食服务业大兴,大增就业人员数万。

三是增高谷价:当时一斗米价格是120钱,由于粮荒,粮食供不应求,眼看着价格要上涨,范仲淹想了个办法,他索性先将米价提高到180钱一斗,并沿江张榜,向外地宣传说杭州粮荒涨价,米商听到这个消息,日夜运米到杭州,等到粮食充盈于市,价格就降到了每斗120钱,他用这个办法解决了杭州的饥荒。既不花钱解决了运输问题,又调抑了原本日夜高涨的粮价,还保证了杭城的粮食供应,可谓一石三鸟。

范仲淹杭州荒政三策,可谓惊世骇俗,石破天惊,后人称之为"荒政三奇策"

一直到这种方略,迟至20世纪30年代,才被西方经济学家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灵丹妙药。

作为他的学生,现学现卖不为过吧!

胡典史带着镣铐被押进来了。

林萧对士兵吩咐:“把胡典史的镣铐去了。”

士兵把镣铐打开,胡典史赶紧跪下磕头:“下官谢过钦差大人。”

然后林萧吩咐士兵,把那个周谨周员外请过来。

林萧说:“胡典史,本官要重建迎宾楼,不知你有什么意见吗?”

“大人,现在陈州这种情况,大兴土木似乎不妥吧!”

“本官不仅要重建迎宾楼,还要挖水渠,把淮河的水引过来,以解旱灾。”

胡典史不解的问:“大人这时候大兴土木,怕是会引起民变吧!”

“城外这么多饥民,让他们每天吃饱了就这样躺着,也太浪费了,本官的意思是以工代赈,选出青壮,以粮食代工钱,多劳多得,这样他们有事干了也不会闹事,陈州也能解决水利问题。另外这个重建迎宾楼的钱由本官出,你无用担心。”

胡典史躬身道:“大人高明,下官佩服。”

“那好,你现在让人去城外选木工,瓦工,另外选地方建砖窑烧青砖,红瓦,技术工的管三顿饱饭另外每天给三升米,一般的劳力,管两顿饭给一升米,这样他们一家都可以养活了。找人重新设计迎宾楼,我要在半个月内把楼建好。

另外你先在城外选一块地方盖一片临时的土胚房,让灾民都搬进去,都在露天地里住着像什么话。

我让工部派人过来设计引水工程,尽快开工,必须让城外这几十万人都忙起来。”

胡典史领命去了。

很快周谨来了,林萧请他坐下,亲自给他倒上茶,胡典史诚惶诚恐,不知道钦差大人什么意思。

“周员外无需惊慌,本官请你过来是有事商议。”

“大人客气了,有什么事吩咐一声就行了。”

“本官想买你迎宾楼那块地。”

周谨不知道林萧什么意思,问:“那块地已经被烧成废墟,不知大人要了有什么用,大人如果想要我送给大人好了。”

“那怎么行,那我不成巧取豪夺了,你不收钱,我还怕言官弹劾我,我按市价给你银子。”

“真的不用,要不我捐出来赈灾算了。”

“这跟赈灾无关,这样吧,一千两够不够。”

“够了够了!”

林萧拿一千两银票给他,两人签字画押,周谨又把一千两银票推了回来:“这一千两算我捐出来赈灾的,请大人务必收下。”

“周员外会做人,那本官替受灾的百姓谢谢周员外了。”林萧又把银子揣进怀里。

“大人没什么事小人先告辞了。”周谨怕林萧再打什么主意,赶紧告辞离开。

“等一下,还有一件事。”林萧叫住他。

“大人请讲。”

“本官不会亏待你的,现在陈州需要大批粮食,我知道陈州八成的地在你们这些士绅手里,粮食也都在你们手里,作为回报,官府现在以高出市价三成的价格收购粮食,还有大量麦麸,草料,多多益善。你联系一下本地的士绅,看能卖给本官多少。你是做生意的,外地的商人也可以让他们运这些东西过来,这发财的机会可不多。”

周员外眼睛一亮,这钦差上道,马上点头答应,又问道:“大人高价收购粮食我知道,收购这么多麦麸草料干什么用。”

“当然是掺在一起给灾民吃,总比他们吃树皮草根观音土强多了吧!”

周员外心道你还真黑心,拿人当牲口,口中恭维着:“大人心怀仁慈,陈州百姓一定感谢大人活命之恩。”

林萧点点头:“稍后我会让官府发公文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