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一块大大的白板上有各种小钩子挂木牌,白板最边上写着‘内阁六部’——这是在决定幕府人事了。
许盈以大将军防备北面之名,驻守京口,并在京口建立幕府。这自然有避开建邺帝党的意思,别看如今南渡小朝廷威严尽失,但羊氏这么些年也是对一些人有恩德的,在建邺这个帝党很多、台阁存在感超强的地方,做什么都会束手束脚!许盈考虑一番之后,干脆选定了京口做自己的大本营。
这有点儿像历史上武则天在神都洛阳建立自己的统治,也是要避开李氏影响力极大的长安。
而在京口建立的幕府实质上就是一个小朝廷,会取代建邺朝廷调度这南朝天下的小朝廷,这一点许盈自己心知肚明!所以他不能仿照以往的一些开府将军,以武力为中心建立一个武将政府——这个小朝廷或许就是以后的班底了,弄不好是要影响几百年天下的,必须慎重(前提是许盈真能重立江山)。
为此,许盈考虑了三省六部制,也考虑了明朝的内阁六部制,两者各有好处。
三省六部制比起现有的台阁架构要权责清楚的多,而且与现在的台阁架构有明显的承接关系,更能为人所接受——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三省六部制看似是隋唐时所立,事实上在隋唐以前已经有雏形了。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相继出现,兵部、祀部、民部等等说法业已有板有眼...这种时候,差的只是整合,这其实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的事儿。
此时和魏晋南北朝时一应故事大类,所以许盈觉得顺其自然选择三省六部制就很好。
但话又说回来,现在只是大将军开府而已,哪怕这再是实质上的政府,再是未来班底,那也不是真正的台阁。如此来说的话,其实内阁六部制更方便,更方便许盈行事——这种要做大事的一代目,中间总少不了特立独行、便宜行事。
所谓‘一代目’,其实就是个人能力、个人魅力都超强,不需要受规则束缚的。一代目以后,因为后代能力不够,又或者怕出现昏聩无能的,才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台阁制度,算是有个兜底的。
在‘事急从权’的一代目创业阶段,明朝时的内阁六部制其实更适宜(内阁六部制其实并不一定能做到皇帝中央集权,这种事要看人的。皇帝足够厉害的话,立足这套制度,真能做到天下于股掌之间。可要是皇帝无作为,这天下也能自己运行下去,所以才有许多不上朝的明朝皇帝)。
“吏部主提调,别人我不放心,最好由老师来为此事!兵部主军事,此大争之世最不能将息,成仁在荆州历练颇多,既有领兵作战经历,又有执掌后勤之能,来主事最好。另外,冠军精于用兵,但他能为前军,不能为后勤,在兵部做个兵部郎也就够了。”
工部、户部、刑部、礼部,许盈也一一安排来。
完毕之后,许盈又道:“六部其实主管执行,而论及决策之能,还得看内阁。我欲征辟‘博士’,以备咨询,成为内阁——各上书之事,先经内阁,内阁决议如何处置,然后上报于我。我以红笔批示,或成或不成各有说法!”
此时没有大学士的说法,许盈干脆用了从秦汉时就很深入人心的‘博士’之说,用博士以备咨询咨询,这谁也说不出个错来。而内阁博士们的权限,乍看不大,只是提建议而已,最后还得许盈这个大将军一言以决。但仔细想想,博士们的权限深不可测,形同前汉宰相!
毕竟各路上书那么多,大小事情纷繁复杂,许盈根本不可能事事过问。而且就是过问的那些事,因为先入为主的关系,只要提出来的建议没有大问题,或者许盈没有既定的想法,最后采纳的可能性也很大!
许盈定下了内阁固定成员九人的制度,人多一点儿,内阁反而不太可能因为某个人过于强势而大权独揽。再者说了,集思广益,在一定的人数范围内,人多一点儿好办事——特别是当下,许盈还需要团结各方,有个好安排人的内阁。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许盈只用掉了四个内阁名额,剩下的名额要给人晋升,给以后入手的大才,给一些需要拉拢的人,以安人心。
比如韦训,他身为韦皇后兄弟,老牌保皇党了,又早就向许盈投诚,在安定建邺的世上特别配合。加之他本来就是建邺侨居势族中,除汝颍势族,其他势族如今的领头人,放他在内阁之中恰如其分。
‘博士’之名对应他原本的官职肯定显得过于寒酸了,但可以兼任啊!反正是以顾问的名义请人,朝廷大佬在闲暇之余做个顾问,有点儿不符合尊卑制度没错,但至少没有实际上的问题。
而且,从许盈这边说,今后建邺台阁可能也没那么多事可做了,一些人在京口这边兼职也没什么(中枢一部分权能必然会被京口这边分割,至于分割多少,只看许盈认为多少合适罢了)。
和心腹商量好各个位置上放的人,许盈又将此时建邺台阁的任职情况做成表格,贴到一边观看:“台阁到底是执政天下所在,哪怕被将军府这边分权,也须时刻注意...哪些位置上得放人?不见得是显要之位,只是要能总能全局...”
未来有一段时间,许盈注定要和建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