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300 章(1 / 2)

桓宋理学研究院彻底改装好之际,渤海经济园里的蒸汽设备运转也彻底走上了正轨。厂里新招的工匠已培育上手, 能修、换这些大机器, 工厂里不再需要他们和学生日夜紧盯, 师生们便搬到京里上课, 需要动手实践时再坐班车回渤海。

正好京城的环城铁轨直接连通了他们从渤海修过来的那条铁道, 来往两地只消半天工夫。天寒时还需早晚来回, 到夏初时节便可将车厢改造成卧铺,晚行早至, 睡一觉便换了地方, 什么也不耽搁。

这桓宋理学研究院便在京里正式开张, 兼教学兼作论文交流中心, 将有价值的论文修订付梓。

学院才开门, 便引得愿意随他们学理学、写论文的学子日日登门, 不久更迎来了上门参观访问的前辈学者——

宋桓两人自开一脉学派, 新晋为与“北宋四子”同档次的“大郑二子”,身份陡然从“一时之标”升级到了“千载之英”, 来访的人身份自然也水涨船高。

这些新来交流的学者, 都是经过制科考试层层筛选出来的精英, 才思敏捷、学问扎实。之前虽未正经跟着他们学习,却是早将他们的著述都搜刮着看了,能做的题也做了,实验也做了,基础理论方面并不比他们身边的学生差什么。

几位年纪既长、又有名望身份的大儒甚至让人做了铜线引雷的实验,用储电瓶中的电做了许多小实验, 替他们证实了切割磁力线发的电正是天上雷电。宋时当年写电力学教材时,就甚亏了这些朝野前辈大儒帮他论证了这两种电的异同,才令电磁学得到当世理学大家的认同。

他们带着自己这些年研究的成果和正在探索的问题找上门来,宋桓二人自是要倒履相迎,请他们到堂上论理,并感谢他们这些年做出的贡献。

老先生们脸上微微泛红,嚅嗫一阵,终于有人说了实话:“当时其实不敢相信宋先生能揽天上雷电入人间,故此遣人绑铜线,引雷电入玻璃瓶,做你们那些电力实验。”

原本是为了驳倒他们而做,却是由这些实验验证了他们的说法。

有人惭愧,也有人坦坦荡荡。翰林院侍讲韩学士就直率地说:“雷电乃千万年来无人能触及的天象,你们两个少年人便口称得之,一般人怎敢轻信?自然要亲手一试才敢认作真实。”

没错,是该有怀疑精神。

宋时颔首道:“在下曾听一位老先生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诸位所试正是咱们穷究理学的正途。也亏得诸公替我们做了诸般实践验证,我们这电学才能立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么?

可若是实践不出的天理呢?

兵部职方司徐主事问道:“你二人将天上之电引入人间,这电从此可实践了;宋子期早年讲大气,有气压、温湿之变,也有法子凭实践证得其理。可在此二象之上,更有更玄远难明之物,非人力所及——”

晦庵言道: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若依他们这什么都能凭实践检验的说法,难道宇宙也能凭实践验知其本象么?

当然不能,霍金的理论都还没能验证,没拿上诺贝尔奖呢。唯一一个他能证实的宇宙理论就是多重宇宙理论,因为他亲自从历史的另一条支流的下游穿越到了这里……

宋时不期然忆起前世,一时顾不得回答,桓凌便替他答道:“天地之理虽不变,人所能知之物却是一时一新,今日实践不得的,未必来日实践不得。且有些事不必亲身见闻,可用数算得之。”

就如天时变化、星辰运转,单凭人眼观心算远不可能尽观其变。但从古至今都有星象观天象、日月之变,编定历法,代代修正,一法更比一法精准。天地间未知难知之事极多,但若用对了辅助之法,自然能从侧面推知真相。

他顿了顿,又笑着向座上若有所思、神情各异的大儒们说:“我们这院里也备了些分析物性、观测天象的器物,愿请诸位老先生一同试之。”

这些老大人低了放身段上门,原就是为了跟他们学些前所未闻的新知,闻说他们又制出新异之物,自然要看。

一群人当即暂歇天理之辩,撂下旧作文章,随着桓宋二人往实验室去。

这院子里只有主院的正房和耳房做课堂和休息室,剩下十余间都作成实验室,各个项目安排得井井有条。

实验室中成套的玻璃实验器皿、高压灭菌蒸锅,手摇电机、酸碱指示剂,生着花花绿绿细菌的培养皿、酒精灯、测电表、光学玻璃精制的显微镜……

院子当心更有一台比人更高的三角铁架,上面架着一管巨大的望远镜,斜对星空。

认识或不认识,甚至猜不出其材料和用处的仪器一一展现在众人面前。实验室中更有穿着浅蓝窄袖长袍、蓝巾裹头学子摆弄着这些仪器,心无旁鹜地做着实验:

有人-->>

正给不同物体测量体积、重量,计算密度;有人将不同液体滴在鸡冠花液制的试剂中测定酸碱度;有人将晶石薄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纹理;有人用测电表测量着不同物体的电阻;有人用小型蒸汽机装上车轮试做蒸汽车;有人在琼脂培养基上栽培孢子;后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