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写诗,头上几个大字,“君臣和谐!”
*
永乐年
“就这是忠臣?这不是谄媚的小人么!”朱高煦忍不住吐槽。
“二哥,人无完人,之前提到的王琼张熜等人不也谄媚帝王么。”朱高燧道,比起朱高煦,朱高燧长进了不少。
朱高炽点点头,他三弟成长了,他二弟…光长岁数了。
【嘉靖十七年,李时去世夏言成了内阁名副其实一把手。
嘉靖十八年,夏言因进献祭祀诏书,被加封为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以及上柱国。
夏言的权势比当年的张熜更甚。】
【朱高煦】:奸臣!奸臣!奸臣!
【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为臣者到底是忠还是奸也无法一概而论。
咱先看看夏言的政治主张。
虽然他斗倒了张熜,但还沿袭了张熜的一些政策,例如继续清田,防止土地兼并。
而对外政策上,他则坚持闭关锁国,他提出加强禁海令,禁止和西域任何贸易往来,并且封闭与蒙古的边境的贸易。
但对于外来侵犯,他又是强硬一派,提议与安南开战,提议与蒙古一战收复河套之地。】
“二哥,你怎么不吱声了?”朱高燧难得见他二哥如此安静。
“神迹说的对,人的好坏无法一概而论。”朱高煦满脸纠结,他不好评价这个夏言是好是坏。
你说他好吧,他闭关锁国要穷死大明。
你说他坏吧,他还坚持打外族。
【朱棣】:内政尚可,外政无能。
朱棣给出最中肯的评价,勉强算个庸臣。
【到嘉靖十八年,咱们能看出他们君臣二人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转折点就在嘉靖二十年。
嘉靖二十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咱们一件一件说。
第一件大事,武定侯郭勋之死。
武定侯郭勋是大明开国功臣郭英的六世孙,在大礼仪之争中站在朱厚熜一方。
郭勋在正德年间还立有军功,并且在正德年间他就是站在朱厚照一边,可以说他是皇权的支持者。
而到了嘉靖时期,郭勋更是利用大礼仪事件成为了头号功臣。】
朱厚照又默默的记下郭勋的名字,可用之人自然越多越好。
【站在皇权一边,自然就站在文臣集团的对立面,虽然郭勋之前和文臣集团的关系不错,但彻底站队后,立场不同情义不在。
何况,作为郭勋手中还掌握着部分京城兵权。
郭勋和文臣集团第一次交手是“李福达案“,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大案子。
李福达是正德年造反之徒,嘉靖五年,一名叫做薛良的人举报太原卫指挥使张寅就是李福达。
此案开审后,很快就证明了张寅并不是李福达,此乃一桩诬告案。
但张寅的儿子并不知案子已结,他去找郭勋求张勋救他的父亲。
万万没想到郭勋一插手,这事竟然翻案了,案子重新审理张寅被认定为李福达。
从而替张寅说话的郭勋被拉下水,众臣参本,认为郭勋和造反之人有所勾结。】
*
宋
“文臣集团的正直品格哪去了?”赵匡美阴阳怪气,“如此手段,怎配做读书人。”
【文官集团本想通过这个案子扳倒郭勋,万万没想到郭勋没有扳倒,倒霉的确是他们自己。
嘉靖帝朱厚熜下场参与案件审理,最后证明张寅并不是李福达。
而审理案子的官员一律被革职处罚,给礼仪派文官集团重创。
但后来,武定侯郭勋的确有点飘了,朱厚熜下令让他清军役,但他没有立马领命。
此时有言官上书说郭勋和张延龄有勾结。】
提到张延龄,朱佑樘的脸色就不好看。
虽然他已经把张延龄处死,但想到张家仗着自己胡作非为,朱佑樘恨不得把他再弄死一次。
【别的朱厚熜都可以忍,但他不能忍郭勋和张延龄有勾结。
于是朱厚熜把郭勋先抓进大牢,随后以夏言为守的文官集团开始列举郭勋的罪过。
毕竟郭勋有功,朱厚熜并不想真对他如何,就像他之前几次罢免几次又任用张熜一般。
朱厚熜的目的就是敲打他们,让他们知道权利是谁给的,朱厚熜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绝对忠诚。
面对文臣的折子,朱厚熜看也不看,并且还让除去郭勋的枷锁,并再三叮嘱不可用刑。
明摆着就是让郭勋反省反省,而且对大臣复审郭勋的这个提议,继续留中不发。
到这,相比大家都能看出朱厚熜对郭勋的态度,但朱厚熜如此维护的郭勋,竟然死在了大牢里。】:,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