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父不是太子,你也不是太孙,却可以将我一介散人直接擢升为礼部侍郎,啧啧啧……你们金国的朝廷如此儿戏吗?“
黄药师身穿官服,语带讥诮。
“黄侍郎……”
完颜康这个称呼一出,黄药师脸色顿时黑了下来。
盖因,“黄侍郎”三个字叫快了后,听起来就跟“黄鼠狼”差不多。
“好吧,药师先生。”
瞧见对方神色有异,完颜康微微一笑,然后改口。
“药师先生上任这几日,和礼部的陈尚书见过面了,觉得如何?”
“礼部尚书陈检,是你们的人吧?”
黄药师看似发问,语气却非常肯定。
“或者说,整个礼部,都已经是你的一言堂了吧?”
他只是去了几次,就发现礼部关键位置上的人都和赵王府有关。
完颜康笑而不语。
“总之,礼部会全力配合药师先生的任务。”
“必要时,户部和兵部也有人可以声援。”
黄药师皱眉。
“要知道名不正则言不顺,以王爷之身推动此事,你就不怕皇帝猜忌?”
“任何时候,做臣子的名望太大,都不是好事。”
“岂不见战国信陵君之事?”
完颜康笑了。
“药师先生这是在为我担忧么?”
黄药师清哼一声。
“我只是不想这股风还没吹起就停了。”
完颜康轻笑几声。
“太子、太孙什么的,对我来说唾手可得。但有些事儿,位置一高反而不好做了,至少不好亲自去做。”
自古以来,皇帝都是居中调和的那个人。
如果一个皇帝亲自下场和臣子“厮杀”,那么他一定是位失败的皇帝。
…………
开九科取士。
这件事情在朝野上闹得沸沸扬扬。
文武百官不用说,超过九成反对,理由不一。
有说违反祖制,不成体统;有说书画乐工,于治国无益,不登大雅……
皇帝拿不定主意。
在随身太监的悄声提示下,询问礼部意见。
礼部尚书陈检站出来说:“科举兴于在隋唐时期,那时,考试的科目便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其中,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所以,这并不是没有先例。”
陈检没说的是。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那时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又不经常举行,因此,这些常科后来逐渐废除。
皇帝一听。
原来是有先例啊,不是什么标新立异之举,那就没什么关系了、
然后退朝之后,还没出宫,黄药师便受到了来自于其他官员或明或暗的挤兑、嘲讽、辱骂……
若是以前,黄药师早就一记“附骨针”射了过去。
但现在,他却莫名的感到好笑。
这些就是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啊,斯文皮囊下,只有一肚子蝇营狗苟。
金国这边如此,宋朝那边想来也差不多。
黄药师连回应都懒得会,丢给他们一个后脑勺,大步流星,萧洒离去。
“这……这……”
“无礼狂徒,简直目无尊上……”
但并非所有官员都在犬吠。
人群里。
有部分官员或冷眼旁观,或明哲保身,或缄默不语……
而金国这边的消息也很()
快流传到南宋境内。
当南宋朝堂得知金国开九科取士,更是议论纷纷,言辞间基本都是蔑视、嘲弄,抱着看笑话的心态。
“果然是塞外蛮夷,枉顾圣人大义。”有人冷嘲。
“也不想想他们女真族什么底子,祖上不过是白山黑水里的土人罢了,岂会懂得圣贤的教诲!”
“不通诗书,不晓经义,下九流的泥腿子也能高居庙堂!金国危矣,哈哈哈……”
有人为金国这步昏招大喜。
“是谁提出的这记“妙招”?老夫得写文章好好称颂此人。”
“听说是金国的礼部侍郎,好像姓黄,叫黄什么……”
“黄固。”
“对,就是黄固。”
“黄固?从没听说过啊,此人有什么特殊的?”
“好像是金国的赵王府推出的代表。”
“赵王府?莫非此事涉及到金国宗室的内部斗争?”
有人第一反应便是“封王夺嫡”之类的事情。
但是也有不少宋人心动。
“你说,我要不要去金国那边试试?”
“你要背弃大宋?”
“什么背弃?说的那么难听。我这是打入敌营,监听虚实。你难道没听说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吗?”
“……你这么一说,好像也有点道理啊。”
“而且你我并非什么读书的料,只有一身武力,在大宋就算想为国效力也是报国无门,金国那边好像还开了武举。”
谁都知道,大宋重文轻武,韩相公的那句“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更是广为流传。
“行,那就去碰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