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几天,又一次寒潮来袭就要下霜了。地里秋荞麦本应绿色的叶子,一下就变成了紫红色,提前成熟了。次日夜间又突然刮起了西北风,这下可急坏了李员外。因为他家村西那一百多亩地的荞麦,如果不马上收割,荞麦的子粒就会被大风刮落。眼看着这一百多亩地的荞麦就要绝收了。 李员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院子里转来转去,急忙找来工头孙记忠商量。工头孙记忠说:“这大晩上的人们都在睡觉,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短工。再说了,就是能雇佣上人,这黑灯瞎火的怎么干活呀!” 那李员外和孙记忠在院子里转了一夜。五更十分,突然有人叫门,管家孙记忠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讨饭的花子。没等那人说话,孙记忠没好气地说:“你这要饭的,天还没亮呢就来叫门,还没做饭呢,哪有饭给你吃!快走吧!” 那个小花子急匆匆地说:“我不是来要饭的,你快告诉你家主人,村西那一百八十亩地的荞麦,全部收割完毕了,赶紧派车去拉吧!” 李员外一听紧走几步忙问:“你说什么,一百八十亩地的荞麦全部收完了,那怎么可能!哪有那么多的工人,又是晚上还刮着大风,你是不是被冻糊涂了说糊话还是在开玩笑呢?” 那个小花子更着急了说:“李员外!你快套车吧!我不是开玩笑这是真的。昨天晚上,我们帮主见起风了,就对我们发了紧急信号,召集了上千人,冒着寒风忙活了大半夜,刚刚收割完,帮主就让我前来报信来了。” 李员外听罢急忙叫醒长工们,套好所有的马车,快速奔向村西的荞麦地。李员外坐在马车上,心里还在想这事是真还是假。 很快来到村西的荞麦地头上,这时天渐渐地亮了,西北风也停了。李员外下车站在那荞麦地里,望着被收割好了的一捆捆荞麦个子,他愣住了…… 那个老乞丐过来行礼说:“当家的,我没经过您的同意,就做主把荞麦给你收了,你不介意吧!” 李员外激动的一把抓住老者的双手说:“老人家,太感谢你们了。今天你们全体花子,谁都不要去讨吃要饭了,都到家里吃饭!” 老花子说:“李员外不必客气,我们今天不能去,因为这一百八十多亩地的荞麦要上场,你今天就够忙活了,再说我们这上千人,猛然到你家吃饭也是添乱,就不打扰了,还是让他们各自去乞讨去吧!” 李员外说:“这抢秋夺麦是有点忙。但不吃饭我实在过意不去。也行,工钱我加倍发放。” “李员外,你这样说就见外了,你李员外每年都“放饭”、“舍粥”,救济了我们多少的花子,你要过钱吗?今天这等小事不算什么,李员外不必挂在心上。” 李员外很是激动他眼里含着泪花说:“那今天你说了算,不过今年的九月十五日咱吆店镇大庙会,也是咱这里的柿子节。我说了算:我要在庙会之正日,专门为你们“花子”摆一个荞麦面‘饸烙会’。您老人家必须把这一带的全部花子都叫来。连同做买卖的一起,凡事上庙的有一个算一个,我要趁热闹,让所有的人都吃上我家这新荞麦面做的饸烙。” ………… 书写简短,九月十五日就要到了,李员外将今年的新荞麦推成了面。把李新春的母亲叫来商量,到时候这饸烙怎么做。李老太太说:“李员外,不必担心,到那天我们就提前将面和出来,在大街上摆上几口大锅支上灶子。每口锅上都架上“饸烙床”,保证有多少的人,也能赶的上吃。” 李员外听之大喜说:“好!到那天你就是主管的厨师了。” 九月十五,“吆店大庙会”是个“柿子节”。这个季节正是柿子成熟之时。这吆店镇又是个交通重镇:它东有安国、北有定州、而西面不远就是半山区的柿子主产地——曲阳。所以这个庙会就成为一年一度的定南沙河两岸最大的“柿子节”。 到了九月十五庙会正日那天,曲阳那边卖柿子的小贩们、推车担袋的、一大早就来到了这里。大街上、路两旁、大树下、各个能摆放的地方都是柿子。那鲜红的柿子,真是火红了几条街…… 这些做买卖的小贩们听说今天有人管饭,还是“荞麦面饸烙”,都特别的高兴。花子们也陆陆续续地赶到了这里。唉呀!太热闹了,人山人海。这么多人吃饭,在李老太太的精心布置下忙而不乱,确保每个人都吃上了热呼乎的饸烙…… 自此后,李员外这个善人之名,在这大沙河沿岸一带 ,被传的家喻户晓。也都知道李老太太做的饸烙好吃,直到现在定州沙河南一带,每逢节日和红白喜事还盛行吃这荞麦面的饸烙! 从这以后,李员外更加佩服这个讨饭的女郎中!心想:一个讨饭的能有如此韬略真让人佩服。所以家里的一些繁琐之事,他就和李老太太商量,无疑就抬高了她们母子的地位。这样就遭到一些人的嫉妒。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