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说话已是困难,声音极小。 朱缨凑近,听见他说:“赵氏···流放···寝宫···牌匾之后···” 她听得认真。 只是,她发现父皇的手渐渐变凉了。 --- 丧钟响起,无限哀绝。 当今陛下薨了,朱缨没有父亲了。 她听父遗命,已悉数下了令,将寝宫中所有牌匾卸下,在最厚最大的一块之后找到了那道传位诏书,是写给她的。 那诏书看着年头有些久了,想必是很多年前就写下的。 朱缨身体僵硬,起身时晃了一下,忘不了父皇攥住她手,说出的最后一句话: “你母后的死······” “不要放过···他们···” 九月的天气仍是暖烘烘的,可她的手极冷。 --- 爆竹噼啪,春帖幡胜,又是一年新岁。宿雪难消,朝阳正升起,晨钟浑厚的声音响彻整个皇宫。 新朝已立,然先帝大丧未过三年,举国同哀,天下庆典一切从简。宫中亦是如此,仅有重要宫殿悬挂了几只牡丹缠枝喜鹊灯笼,明晃晃的烛火映照着,倒是分外喜人。 虽是数九寒天,天色又未尽亮,宫中已经有了几分热闹。 得脸的宫婢大多换了新衣,在雪迹未消的宫道上纷纷往往,低首快行,留下一串串不显杂乱的绣鞋印。 承明殿内,朱缨已经起身,此时洗漱毕,正由宫人服侍梳妆。 乌发如云,被灵巧的手指悉数挽起,梳成繁复的高髻,金笄从中穿过,青涩便褪去几分,多了几分威仪。 昨晚折腾得晚,一直到二更天才睡,困意席卷了朱缨的身体。寝宫地龙烧的暖,她足上仅着一层薄袜,交叠缩在酸枝木圆凳下。 她没有精神,头低垂,下巴埋进颈间银狐皮毛领中,紧阖着眼,一动不动坐在梳妆铜镜前任凭宫人摆弄。 即便已经登基将近两年,朱缨还是未能习惯为帝的日子。先前在江北大营从军近十年,生活虽艰苦,却能日日欣赏水乡风情,抬头便得见皎皎月光。 这与俯首书案、抬首宫墙的生活,大不一样。 寝殿门悄然开启,两旁内侍蹲身行礼,欲问候一声“督帅大安”。 来人抬手免去,示意众人噤声。 他身姿高大挺拔,周身气度难掩,披着一身玄色大氅,掸去风雪后脱下,随手递给一旁宫人,轻声步至炭火旁驱散身上寒气,方才步入内室。 若说如今前朝谁人风头最盛,那便非谢韫莫属了。女帝平定内乱顺利登基,少不得各方势力支持,江北谢家便是其中重要一支。 不说家世显赫,他位在一营主帅多年,本就战功累累,威名远播,加之与帝为伴近十年,经历的风浪不可胜数,感情自是不必多言。皇帝为彰荣宠,赐恩毫不吝惜,令其保留原先荣勋,官拜大都督。 谢韫年纪不大,资历功勋却足以服众,即便如此,也照样有人看不过眼,谏言说陛下所赐荣宠过甚,恐其恃宠而骄,生出不臣之心。 朱缨听了往往一笑而过,称爱卿无需多虑,背地里却暗暗腹诽:恃宠而骄是真,不臣之心也是真,就算是不臣之事,此人也早就得心应手了。 然而众人听不到她的心里话,只当圣上对其宠信至此,不愿接受谏言。然而谢韫能力出众,久而久之便无人再敢提此事,转而对他心悦诚服了。 何况现在谁人不知,督帅极少回自己的府邸,反倒出入宫禁畅通无阻? 敏锐些的人对此心照不宣,迟钝些的称督帅鞠躬尽瘁,与陛下彻夜理政,有此纯臣,实是国之大幸。 他是真正的天子近臣,帝王心腹。 女官照水和照雪在一旁侍立,见谢韫回来,齐齐屈膝行过礼,欲开口唤醒朱缨。 未等出声,朱缨已经醒来。 她从温暖的毛领中抬起头,懒懒的掀起一双丹凤眼,带着未睡醒的躁郁,声音有些沙哑,不复从前的清润: “天还未亮便急着去正殿理政,爱卿真是精力充沛,朕自愧不如。” 宫人如数退下。 谢韫走到她身后站定,被炭火烘暖的手骨节分明,放在她肩头轻捏了捏。 “陛下军功卓著,过去在大营彻夜不合眼也是常事,现在却晚睡些便撑不住了。看来是登基后疏于健体,才让陛下精力大不如前。” 朱缨原本身体后仰半靠在他身上,听了这番话睡意去了大半,顿时坐直身体回头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