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武昌已经完全消退了暑气,微风吹拂在人的身上不冷不热,很是舒爽,孙权一个人走在前头漫步在吴宫的后园之中,此地布满奇花异草,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一众内侍宫女远远地落在后面,轻手轻脚,不敢发出太大的响动。孙权游玩了半个时辰,走得有些累了,进到假山背后的凉亭,坐下歇息。宫女们连忙将茶水点心送上,殷勤伺候。
“太子和上大将军还没到么?”
侍立在左右的小黄门急忙回道:“禀陛下,还没有。”
“那就再派人去催一催。”
“诺。”
隔了一会儿,太子孙登和上大将军陆逊先后赶到,二人大礼参拜,孙权抬手赐座。
孙权抿了口茶,润了润嗓子,首先说道:“建业那边的宫殿和各衙官署基本上都已修筑完毕,朕意在本月下旬开启迁都,今天唤汝二人进宫是为了商议武昌这边的留守安排。”
微微一顿,侧头看向左下首的孙登问道:“子高,汝以为朝廷迁都建业后武昌这边应该如何安排?”
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今年刚满二十岁,身姿挺拔,相貌英俊,为人谦和,处事得体,东吴朝野上下皆对他推崇有加。
孙权本人也对这个儿子非常满意,年初称帝后的第二天就旋即下诏立孙登为太子,可见孙登的储君身份十分稳固,若无意外,他就是东吴无可争议的下一任帝王。
自十八岁以后,孙权就开始让孙登参与政事,两年历练下来,孙登对时政颇有些独到的见解,此刻听到父皇发问,心知这是对自己的考校,稍稍在脑海中整理了一下思路,朗声答道:“父皇,儿臣以为迁都建业虽然主要是因为朝廷战略和天下形势变化的缘故,但武昌的地位亦是十分重要,必须挑选一位德高望重、能力过人的重臣镇守。
当然朝廷各官署也应留下部分人员驻守武昌,确保国家对荆州和大江中上游的掌控。再则我大吴讨伐曹魏从荆州出击亦是一条极其重要的进军路线,在武昌留下重臣和适当人员,也便于兵马、粮草、军资调度。
因此儿臣建议让上大将军掌武昌留事,留在这边与建业遥相呼应,如此一来荆州民心可安,我朝整个防御部署也会更加牢固。”
自孙权从其兄长孙策手中接过江东基业后,为了适应天下形势的变化,东吴的治所先后变迁了四次。
建安五年,孙策被刺客杀死,孙权接掌江东,治所设在吴县。建安十三年,为了就近指挥赤壁之战,孙权把治所迁至丹徒,号称京口。
建安十六年,为了抵御曹操从合肥、巢湖一线攻来,孙权又把治所迁到了更靠北的秣陵,当然这里面也有传言金陵有天子气的缘故。东吴治所迁至秣陵后,孙权下令修筑石头城,并改秣陵为建业。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为报关羽被杀、荆州被夺之仇,御驾亲征东吴。为了抵御汉军和加强对新附领土荆州的掌控,孙权又把治所从建业迁到了武昌。
今年年初,汉吴两国订立盟约平分天下,东吴西线压力顿时大减,孙权遂决定把都城从武昌迁回建业。
当然除了外部形势变化的影响,孙权迁都建业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内部原因。
首先,东吴朝中最大的势力当属江东士族,以吴郡四大姓陆顾朱张、钱塘全氏、阳羡周氏、吴兴沈氏为代表,其中陆姓在朝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陆逊,顾氏的代表人物是丞相顾雍,朱氏的代表人物则有朱桓、朱据、朱异。
钱塘全氏的代表人物是卫将军全琮,阳羡周氏的代表人物则是石亭大捷的第一功臣周鲂,吴郡张氏的代表人物张温虽说现在受到贬谪,但家族势力仍不可小觑。
这些名门望族、朝廷重臣的根基都在江东那边,之前为了掌控荆州以及防范季汉的进攻,短时间来到武昌这边还勉强可以接受,但眼下季汉和东吴的矛盾已经得到缓解,他们自是不愿再长时间地远离故土。
况且孙权本人的家乡也在吴郡富春县,他内心其实也十分愿意回到江东、衣锦还乡。
其次,东吴的钱粮多半由江东那边供给,手工业、纺织业、造船业也是江东那边更为发达,此外吴国掌握的屯田区也主要集中在海昌、上虞、新安、湖熟、江乘等地,而这些地方都离建业比较近,吴国朝廷就食起来更加便利。
再次,地理位置也是孙权迁都建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立国依赖于长江天堑和强大的水师,尽管武昌和建业都在长江以南,但武昌北边是大别山脉,没有什么太大的湖泊和河流,水师往来不甚便利。
而建业的左上方和右上方则有巢湖、太湖两个大湖泊,建业位居其中就仿佛被两个前出的拳头拱卫着一般,且巢湖和太湖与长江相连,舟船来往非常便捷。
此外建业西上可支援荆州,北上可进攻徐州,又靠近出海口,南下交州也极其方便,从掌控全局形势方面来看,孙权把都城设在建业也比武昌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