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其他类型>[综武侠]天下第一美人> 第 38 章 【残血宜】1.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38 章 【残血宜】1.9(2 / 4)

是,他最终被补为贡生,很快便破例授丹徒训导。

兴乐七年,冯梦龙升任福建寿宁知县。

兴乐十年,因有功于建设寿宁,还得寿宁百姓亲手赠与万民伞,帝闻之甚是大悦,擢升冯梦龙回京师任吏部侍郎。

兴乐十二年,六十五岁的冯梦龙上奏乞骸骨还乡,帝不允,并赞叹冯卿是为忠臣也,后又升冯梦龙为吏部尚书,甚是倚重,更放言将来让冯卿做太子的太傅。

突然被画大饼的冯梦龙:“……”

——或许臣这般言说不太对,但皇上您现在还未曾娶妻啊!

已经很习惯从张太后到信王,再从信王到皇帝都很喜欢给他们画大饼的朝中众大臣:冯大人,我们只能给你一句忠言,那便是习惯就好。

总感

觉哪里不对劲的冯梦龙:“……”

兴乐十一年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的郑成功在两年内就跻身京师朝堂,真的就是让所有人都在猜测他到底有什么本事。

同样不知自己有什么本事,能得皇上青眼的郑成功:“……”。

始作俑者张太后:郑成功?郑成功!名字有点耳熟……算了不管了,反正眼熟就肯定是个人才,必须得划拉到朝堂来发光发热!

果不其然,后来在秦良玉、袁崇焕和孙传庭等人平叛辽东后金之乱中,郑成功也是战绩斐然,实在是当得一句少年英才之称!

后来更是甚为女帝明襄宗所器重,授总统使、镇国大将军,赐姓朱,名成功,史称“国姓爷”。

兴乐十一年,力劝其父归明,更是率部数重创浙闽粤清兵,曾两次派兵与张名振合师北上入长江,并与李定国通声息,后从科举入仕,得皇帝赏识。

兴乐十二年,被授予北烈将军,亲与张煌言合师北入长江,破瓜洲,下镇江,围江宁,后金不敌,只得败退。

兴乐十五年,郑成功率军二万人出厦门,经澎湖,直达台湾鹿耳门,围赤嵌城,败荷兰援军。

次年,荷兰总督揆一降,遂复台湾全岛,台湾复归明朝,帝以赤嵌城为东都,并重用郑成功建立府县,编制军队,屯田垦荒,奖励移民。

德武二年,倭寇意图强侵大明,郑成功率军英勇迎击,大胜,斩倭寇七百余人,后上奏朝廷,帝大怒,下令让沿海将领率军剿灭倭寇。

德武五年八月,明军对战倭军大胜,倭国至此亡国,帝大悦。

随后女帝更是请示太皇太后张氏,亲授以平安省,并开其为平安海贸口岸,大兴海上贸易。

至于平安省上的偌大银矿,女帝表示那都是她的私库,谁敢动就弄死谁!

不过这都是多年之后的事情,现在新帝才登基,一应事项足足忙碌了差不多两二月,这北京城的文武百官才真正的算是勉强闲下来一点。

至于那曾经权倾朝野,但却因先谋害皇后,又用毒计致使先帝病逝的魏忠贤和客氏,以及被查出来的二人党羽,皆按照先帝遗诏赐予毒酒,送其上路,生死都侍奉在先帝身侧。

由信王亲自处置,将魏忠贤等两百多人定为“逆党”,魏忠贤和客氏被赐予毒酒,其党羽或处死,或削籍,或充军,从而实现了拨乱反正。

时人写文评论信王此举“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现在大明朝有忠心耿耿又兢兢业业的信王,还有雄心壮志、励精图治的新帝,以及诸多力图挽回明朝的衰落,实现中兴之伟业的忠臣,那简直就是再续上百年国运都犹如探囊取物。

兴乐二年正月十二日,信王代帝训诫群臣,称在奸臣阉党倒台,职掌还之各司之后,文武百官务必致忠竭节,洗刷积弊,以为国节财,为民择吏为要,同时一切奏议要有关国计,勿要说废言。

明明两百字能说清楚事情

来龙去脉,但就是要先扯上一万字阿谀奉承之言的群臣:“……”

——虽然这件事他们作为臣子确实有点过错,可若是皇上不喜欢,难道他们还能提着脑袋揪着头发写那一长串废话?

信王是一个十分严肃谨慎且善于自省自律之人,有他在的朝堂,真的就是肃穆二字可概括。

就是在这样肃穆的朝堂氛围里,新帝偶尔冒出来的稚言稚语,还有张太后虽然很少说话,但也是柔中带刚的发言,倒是也显得珍贵非常。

——唉,信王是哪哪都好,但就是太不讲情面和难以接近。

其实要不是信王出身皇室,群臣还是更建议信王去做一个锦衣卫千户,言行举止和办事风格实在是不能说极为相似,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好在朱由检不知有人在背后说他吹毛求疵精益求精,因为朱由检在对别人高要求时,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勤于政事。

而且还始终坚持经筵与日讲,不仅学习儒家经典,也作为听取讲官意见、与朝臣讨论时事的一个重要渠道,即使边报纷纭,经筵、日讲依然如故,甚至更加精勤。

甚至从未有人看到过信王懈怠于代帝批阅奏章,往往批阅至丙夜不休,若不是下达圣旨需要请示皇帝和太后的意思,怕是信王还能做出在半夜下达圣旨的事情。

这种行为不仅在大明朝皇帝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