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观从又是笑道: “好,等先生回来,从自会一字不漏的代为转达!” 董安于这时朝赵鞅使了个眼色,赵鞅突然想起什么,从袖中取出一封信简,并交给了观从,并是嘱咐道: “还请阁下能将这封信交给先生。” 观从也不二话,直接是将其收了下来: “还请赵中军放心,从不敢或忘。” 于是,赵鞅和董安于便是离开了李府。 一出得李府,赵鞅却是面露不悦之色,不由言道: “他这究竟是何意?” 董安于则是从旁劝慰道: “我等此番前来,并不为外人所知,兴许子明先生当真是去云游了!如今其下属既已得知中军前来,必然是会传话给子明先生知晓。不如待明日再来看看无妨。” 赵鞅闻言,亦是不由叹道: “哎……如今也只能是如此了……” 却说观从在送走赵鞅之后,立马是来到了后院,并见到李然,并将信呈上: “主公,这赵鞅倒也算得诚意十足,他如今贵为大国正卿,却亦是能够礼贤下士,甘冒奇险前来成周与先生相见,倒是实属不易了!” 李然却没有答话,自顾展开了书信,但见这信中言辞恳切,满是恭维之辞。 李然看完之后,便将书信是置于一边,又伸了个懒腰。 观从见李然如此模样,不由好奇问道: “主公既有意助他,却为何对他如此冷淡?既是考验,不也应该成了么?!” 李然却是说道: “此信言辞如此诚恳,且文笔如此隽秀,一看便知多半只是旁人以赵鞅的名义写的,又谈何诚意?” “董安于早年为赵氏起草文告政令,才华出众,如今为赵鞅肱骨,为之代笔之事虽也是常理。但这信中所言,却并非赵鞅本人心中所想。所以,此信诚意固然是有,却是根本不值一提的!” 观从微微一笑,并是摇了摇头: “呵呵,主公所言倒也有一番道理。” 紧接着,李然又道: “而且赵鞅此人早年从戎,性格刚烈且为人少智,更不通文饰。年轻的时候,因此还上过范鞅的当。” “虽时过境迁,但其秉性又如何改变得了?” 观从略一思量,试问道: “主公所说的……莫不是当年晋国的铸刑鼎之事?” 李然点头道: “正是!赵鞅昔日与范鞅一起,铸了九口刑鼎!此举弃礼乐而举刑罚,可谓不德。此事他虽为当时范鞅所怂恿,但也可算得是他赵鞅的一个污点呐!” “不过……如今再细细想来,此事又或许多半是别有一番隐情的。来日,我必要当面再细细询问于他!” 观从也不由是笑了起来: “主公,那赵鞅,那他明天多半还会来,主公是见还是不见?” 李然沉思片刻,随后抬头道: “明日若是我突然出现,不免是有些刻意。我依旧避而不见,子玉可替我继续打发于他!他若是有心,自会留下亲笔信札,到那时,我再来看看!” 观从躬身应道: “诺!” 观从退下之后,李然将那书信端起,又粗略的看了一下,随后便是直接放在一边,不再去看了。 确实,也没有看的必要了,毕竟这封信就是董安于所书写。 一个人的性格,雄心,才能等等,都是其次的。 就像楚灵王、王子朝这样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李然可是再也不想碰到类似的人和事了。 李然看了一眼案几上的铜镜,发现自己的两鬓竟然隐隐发白,一时间竟是感慨万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