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历史军事>我在春秋不当王> 第216、217章 楚材晋用?郑材楚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6、217章 楚材晋用?郑材楚用!(2 / 3)

。 自己人跑到晋国,甚至是吴国那边,帮助晋国转过头来打自己,这可不丢人么? 平日里,他们楚人对这种事是讳莫如深,提都不敢提的,现在居然被一个外人当众给揭了伤疤。 而且看似还是以赞叹,实则嘲讽的口气给说了出来,可想他们此时此刻的心里阴影面积是有多大? 不过,即便是如此,楚王熊围却仍旧是保持着极为心平气和的态度,甚至没有就子产此言进行任何的反驳。 毕竟他自己也是知道的,在事实面前,任何辩解都只能是聊以遮掩自己心中的阴霾罢了。 于是,楚王熊围只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而后又若无其事的回道: “呵呵,那是自然!想我楚材之盛,那自是诸夏所不能比的……只不过,想我楚国今日之所以能够这般的人才济济……呵呵,却也是有另一番的道理的啊!” 楚王熊围一边说着,却是突然朝着李然斜视了一眼,也不知他到底是在卖的什么关子? “今日,这大殿之内的众多楚臣之中,有一人想必子产大夫也认识吧?” 楚王说完这一句,便立即是把着盏,来到了楚国右尹的边上,并是与其举盏相敬。 “来,子革自任我楚之右尹后可谓也是兢兢业业,寡人亦甚是欣慰。来,此盏便是敬右尹的,话不多说,寡人先干为敬!” “岂敢岂敢,丹受之有愧……” 众人此时定睛一看,原来这楚国的右尹不是别人,正是当年郑国公子嘉之乱时,所出奔楚国的叛臣——然丹。 子产见得此状,却也是一时无语。 楚灵王之所以要搞这一出,其意思也是再明显不过。 一方面是为了回敬了子产的这一顿“恶心”之辞。而另一方面,也是借机表达出他楚王熊围的“用人策略”——唯才是举 不管你是在别国犯了事,逃到我楚国的流亡之人,又或者像伍举那样,论出身原本只是个毫无身份之人,只要你是个人才,我楚王熊围便是一个不拉,照单全收的! 而然丹(字子革),便是如今最好的证明! 众所周知,在塑造形象工程这方面,楚王熊围可谓是相当的拿手。 前有亲率两千卫士前去郑邑偷家,后有僭越国君之名在虢地召开盟会。 -->>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无论是哪一件,只要做成了,那都是绝对长脸的。所以,对于楚王熊围而言,“面子工程”是一定最优先考虑的。 所以,即便是在“选贤举能”这种事上,他也是一定要特立独行的。 待得楚王熊围是敬了然丹,却显然还不过瘾,立即是又自斟了一樽,并是直接举起了酒樽,于殿内是大喝一声: “来!诸位臣公皆为我楚国的股肱之臣,请同饮此酒!” 但见此时殿内的众位楚臣,立是响应,于是尽皆再度躬身拜礼,举盏而敬。 此情此景,可谓是足以撼动人心,可谁知,李然却与子产是暗示了一眼,并是面露出一丝颇为诡谲的微笑来。 —— 第217章_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待得楚王熊围与众人同饮之后,这才志得意满,紧接着又不禁是大笑了三声,并是接着说道: “哈哈哈……话说寡人之所以要修建这一处章华宫,众人皆只谓是寡人贪图享乐!呵呵,其实真乃是大大的谬误啊!” 随着楚王这一句话说完,大殿之内又是一阵碎语交耳,但旋即又是立刻安静了下来,静待楚王是继续言说。 “周人有一句话,正所谓‘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而寡人之所以要兴建这章华宫,便是为了吸纳这天下之能士!使世人能够看得见我楚国之强盛!如此,方能招揽众贤达,以为我楚国所用!” “而今,但凡是愿意为我楚国效力之能士,勿论此人此前是犯过何事,也不管此人是何等的出身,只要是入了寡人这章华宫,那便是寡人的贵客!勿论是谁,也休想要对寡人的贵客不利!” 说得倒也是,如果光是“唯才是举”又如何能够广纳天下之能士呢? 这诚意显然是不够的。 而但凡是能够在自己本国内折腾出大事的人,即便是失败者,那能是能力底下之人吗? 显然不会 所以,能够让这些个来路的人才都能够投奔楚国,且能为楚国所用,这才是他楚王熊围的终极目标! 显然,这话也是说给李然听的。 你李然之前不是在郑邑坏了寡人的好事么?不重要,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你李然不是在虢地之会上屡次劝谏寡人么?可以,只要你愿意,寡人就让你李然成为我楚国君明臣贤的典范! 你李然而今不是只郑国的一名小小行人么?没关系,我楚国要的就是唯才是举! 还有,你李然不是还得罪过不少人么?那更没关系了,只要你成为了我楚国之臣,寡人倒要看看这天底下谁人还敢来动你?! 把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也足见楚王对李然的拉拢之诚意了。 听得这些话,即便是子产那也是眉头紧锁,不由得开始担心起来。毕竟楚王所给出的承诺,实在是让人有点受不住啊。 至于其他楚臣,则更是对楚王的这种“博大”胸怀感到无比的赞叹,甚至开始为自己能够置身在这章华宫中而感到无比的光荣。 这要是换做旁人,只怕早已是感激涕零,五体投地的了。 可楚王要招揽的偏偏是李然,而他李然最不吃的就是这一套。 于是李然放下手中杯盏,起身慨然道: “禀大王,李然曾听闻,天子应该要经略天下,而诸侯应该要治理封疆,这是古代的制度。” “现在您的封疆之内,又哪里不是国君您的呢?大王您如今治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