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将周易注交给嫂子赖慈,随即一同离开,心里猛然想起一事,开口问道“嫂子,我之前身染重病,不方便去看虎头,他近来还好吗”
虎头是兄长刘远、嫂子赖慈独子刘群的字,没记错的话,这字还是他这个叔父取的,由此便可知刘景对侄儿刘群的喜爱。
回想起儿子日渐麻木的脸,赖慈清瘦绝美的面庞不由爬满哀愁之色,摇了摇头道“不太好,他前几日还会向我哭闹找阿父,如今整也听不到他几句话,嫂子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刘景暗暗叹息,他前世今生,两度丧父,感触最深,安慰道“嫂子不用太过担心,如今我病已好,以后会抽时间多多陪伴虎头。”
“仲达,那就辛苦你了。”赖慈忧色稍敛,这也是她能想到的办法,毕竟刘景身为儿子叔父,是唯一可以替代父亲角色的人。
刘景正色道“嫂子何出此言,虎头是我侄儿,照顾他是我的责任。”
礼曰“兄弟之子,犹己子也。”汉世叔侄关系在礼法上仅次于父子,叔侄往往可并称为父子,如前汉名臣疏广拜为太傅,侄子疏受亦拜少傅史载“父子并为师父,朝廷以为荣。”
作为孤兄子刘群的叔父,刘景有责任和义务将其视如己出,抚养成人。
刘景接着便提议道“左右无事,不如我现在就随嫂子去看看虎头。”
赖慈点头称好,心里的石头总算可以稍稍放下。
刘景才出书库,就见到一个穿着肚兜,光着下身的幼童沿着东侧回廊跌跌撞撞跑来,而后一头撞入赖慈怀抱。
童子的头顶光溜溜,仅两侧留有两绺头发,自然垂在肩上,这叫垂髫,亦叫垂龆,汉世童子一般在八岁蓄发前多留此头。
他就是兄长刘远和嫂子赖慈的独子刘群,今年五岁,他完美继承了父母身上的优良血统,生得粉雕玉琢,唇红齿白,仿佛一个瓷娃娃一般,十分惹人怜爱。
赖慈轻轻抚摸爱子后脑,柔声问道“虎头,你才睡下不久,为何这么快就醒来了”
刘群低头不肯话,两只手紧紧环住赖慈纤弱的腰肢,他刚才做了一个噩梦,醒来找不到阿母,心里非常害怕。阿父已经离开他了,唯恐阿母也离他而去,这才慌里慌张奔出房门,寻找阿母。
依偎在母亲怀里,刘群情绪渐渐平复下来,注意力随之转移到了一旁的刘景身上,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不住偷瞄着他,心想道“他就是我的叔父吗他长得可真像阿父啊,就是没有胡子。”
刘景外出游学时刘群才三岁,尚不能记事,两年来已经忘记刘景,平时只从父母口中听叔父当初是如何如何疼爱他。
赖慈将他轻轻推离怀抱,道“虎头,叔父在侧,不可无礼,还不快拜见叔父大人。”
刘群抿了抿嘴,直到赖慈再次催促,才开口道“侄儿虎头拜见叔父大人。”完就要下拜。
刘景哪舍得让他趴在冰凉的地上,急忙上前将他拦住,抱了起来,左看右看,越看越喜爱,用手捏了捏他白嫩细腻的脸蛋,笑问道“虎头,你可知叔父身在襄阳,平日里最想念谁”
刘群摇了摇头,表示不知。
“叔父最想念你。”刘景道。“虎头你呢,你想念叔父么”
刘群想了半,又看了看赖慈,才点头脆声应道“想。”
“虎头开始认字了么”刘景又问道。
刘群一脸骄傲,稚声稚气道“不瞒大人,我都能读孝经了。”
“真的”
“不信我背一段给大人听。”
在刘景刻意的引导下,刘群话语渐渐多了起来,叔侄其乐融融,不久宋妻周氏从厅堂走出,道老主母让他们一同用晚餐。
之前刘景身染疾病,不便出门,赖慈则郁郁寡欢,不思饮食,因此最近一段时间家中都是分开用餐,但这属于极特殊情况,一家人终归要坐回到一起,继母张氏显然是在堂内看到了他们,便借着机会恢复聚餐。
对于张氏的决定,刘景和赖慈自然不会拒绝,将嫂子和侄儿送回东厢房,而后刘景返回寝室,打来清水净手洁面,洗去灰尘。
当刘景只身来到厅堂,继母张氏正端坐于铜足彩绘大食案前,刘和、刘饶兄妹分列左右,见刘景进来,两人顿时眼眸一亮,起身喊道“阿兄。”
刘景目光在弟弟、妹妹身上转了一圈,对继母张氏揖道“母亲大人。”
继母张氏面无表情道“坐吧。”
刘景坐到继母张氏对面,笑着对弟妹道“你们两个也坐。”
“诺。”刘和、刘饶一脸喜气,脆生生应道。
很快嫂子赖慈亦领着刘群进来,六人相继落座。
食案不同于书案,既长且宽,容纳六人绰绰有余,然而宽大案上食物却略显简单,仅豆腐、春韭,菹菜、豆豉,还有一道一看就寡淡无味的菜汤。
汉世素影患疾重食”的传统,人们普遍认为生病者身体虚弱,要多吃鱼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