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伯身边的陈遘听言,则是毫不留情地说:“依我看,此等小事也不必惊动陛下了,直接掌嘴五十,驱除朝廷,永不录用罢。”
陈康伯点点头:“不错,陛下新归,必定日理万机,只怕没有时间处理这等芝麻绿豆小事,还是你我二人越俎代庖处理了罢。”
说到这里,陈康伯当即下令:“来人,将此人拖下去行刑。”
陈康伯此言一出,王量的脸色顿时就变得惨白!
他万万没想到,他就是想趁机跟现在的皇太孙、未来的皇帝李允炆表一表忠心,就要被当众掌嘴五十,颜面扫地。
这也就算了,谁让他嘴贱,连还没有退位的皇帝的决策都敢发牢骚。
可这永不录用,就太过森严了吧?
现如今可真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世界都是大乾王朝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大乾王朝永不录用王量,那王量这辈子都肯定是无缘仕途了。
这对于在仕途上很有想法的王量来说,简直如丧考妣。
关键,大乾王朝向来崇尚言论自由,就算是当众向皇帝进言直说皇帝的不是,也不会被皇帝怪罪,怎么轮到他这里,他就是随便吐槽了一句,就落到这么凄惨的下场?
王量赶紧一脸求助的去看李允炆,希望李允炆能拉他一把。
面对王量的求助,李允炆更加犹豫了。
这倒不是说,李允炆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事实上,李允炆还是认为这只是王量一时口不择言而已,如果不是恰巧被辛弃疾听到了,完全可以不用去管王量,最多也就是口头上教育王量两句,也就算了。
这么说吧,在李允炆看来,王量一共才说了两句话,而且也没说什么大不了的话,更没说大逆不道的话,何至于如此揪住王量不放?
李允炆现在之所以变得更加犹豫了,完全是因为陈康伯和陈遘这两位当朝最有权势的一文一武两位宰相也掺合进这件事了,并且他们两个也要对王量从严从重处理,甚至想要对王量赶尽杀绝。
然而,越是这样,李允炆越觉得,他应该拉王量一把,这样他才能更好的笼络跟他的人不是?
念及至此,李允炆就准备张嘴为王量求一求情。
可李允炆刚准备张嘴,就突然发生了两个变故!
这第一个变故就是,掌管京师大多兵马的殿前司都指挥使杨沂中,竟然亲自上手,一把就将王量的脖领给揪住,随即就将王量往外提。
这让李允炆很意外!
别说王量的事还没定性呢。
好吧,直说吧,打狗还得看主人,王量毕竟是他李允炆的人,他都还没有张嘴呢,杨沂中怎么就直接动手了?
而且,就这点小事,就算需要动手,也不需要正二品的实权大武官杨沂中亲自动手吧?
还有,老实说,这一刻李允炆心里是有些不痛快的,他觉得杨沂中有些太不尊重他了,再怎么说,他也是皇太孙,目前执掌大乾王朝的皇太子李标的嫡长子,未来最有可能接手大乾王朝的人,杨沂中怎么敢,问都不问他一句,就处理他的人呢?
李允炆到底年轻气盛,又自恃身份不一般,便想顶着两位正一品的宰相、一位正二品手上有实实在在兵权的武官的压力,救下只犯了点小错的王量。
可也就在这时,第二个变故发生了。
这第二个变故就是,有人不着痕迹地拉了一下李允炆的衣角。
李允炆用眼角的余光一看,就见拉他的衣角的人是朱熹。
朱熹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依父友大乾封疆大吏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
如今已经做到了正三品大官的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一直在为朱熹铺路。
在刘子羽的主持下,朱熹十八岁时,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其师刘勉之随后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三年后,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在任上,朱熹以“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因而进入了李标的视线。
李标了解了朱熹这个人了之后,觉得朱熹有成为大儒的潜力,所以将朱熹提拔到李允炆身边,做了李允炆的陪读。
李允炆也被朱熹的学问和思想所折服,对朱熹言听计从。
此刻,见阻止他的人是朱熹,李允炆都已经张开了的嘴,立即又闭上了。
其实——
直到这时,李允炆都还没有意识到他的问题出在哪了,他将嘴闭上,完全只是因为,朱熹都阻止他,那就说明这事没那么简单,而且,有朱熹